闹得沸沸扬扬的“康夏卖书”风波,终于演化成一地鸡毛。试图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散”出自己所藏图书的康夏,被如潮的汇款和关注冲掉了诺言。他被曝以新购的书冲抵络绎不绝的订单,由此被网友揪住不放。直至康夏本人在微博中公开道歉,再到昨天以一篇长文宣布告别社交网络,事情似乎渐渐走向终点,却又始终难以平息。
半个多月前,当人们刚在朋友圈看到那篇《带不走,所以卖掉我的1741本书》的卖书帖,一度有一种空前的“惊艳感”——就处理旧藏书而言,没有比在朋友圈随机打包更新奇的方式了;60元3本、99元9本的价格,也算得上是“良心价”;买者注明阅读兴趣,卖者决定寄哪本书,更使交易双方有了一种超越交易的微妙交流。当然,康夏的那句广告词——“读过的书,放在书架上之后就会死亡,成为一具尸体,只有它被下一个人再一次读到的时候,才可能重新焕发生命”,击中了万千读书人的心坎。
互联网的手段和带有“情怀”的内核两相交杂,迅速掀起了一次网络狂欢。一瞬间收到77万元汇款,以至于完全超出当事人的承受能力,这的确是康夏未曾料到的。但在最长于“爆炸”效应的互联网,这样的结果并不违背逻辑。同样的,即便康夏始终坚称朋友圈卖书只是一场小小的游戏,但互联网和“朋友圈”本身的扩散性,注定了它不可能是一场“圈内”的游戏;至于康夏竭力否认的“情怀”因素,其实也不用回避——“情怀”本身不是坏东西,而卖书贴能获得爆炸性追捧,康夏那句颇具情怀的广告词其实功不可没。
只不过,互联网放大着一切,也考验着一切。“情怀”的真假好坏,乃至更为基本的信用,都需要接受更为严格的检验。事实上,早在“卖书贴”发出伊始,他的动机已经备受质疑:依读书人的习惯,不可能轻易卖掉真正心爱之书。不过这并不重要,康夏有权留下他最为钟爱的书,只是需要保证散出去的也是“被读过的”、等待“重获新生”的罢了。但当品类重复的新书出现在买家收到的包裹中,一切承诺被轻易打碎,“情怀”变成一场不折不扣的营销,诚信也在有意无意间沦为一场游戏。
在姗姗来迟的道歉中,康夏坦陈,自己的这一步是“冲昏了头脑”。无论是不是有心之过,失信的错误无可辩驳,只能承担责任、付出代价、求得谅解。康夏遭受到空前的舆论压力,并决定退回全款。除了经济损失,他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
但再大的代价,都应当有其限度。当针对康夏的批评演化为攻击和暴力,以至于为当事人带去超越限度的痛苦之时,康夏就不是这场风波的唯一输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享受过狂欢而又诉诸暴力的“看客”,更处于一场败局——比起动辄借互联网庇荫大捞一票而后逃之夭夭者,年轻的康夏还是懂得基本的责任;即便其自认为深陷信用危机,但只要改过充分,总有走出泥沼的一天。而互联网上那些充满恶意的嘲讽和“逼问”,以及打着“情怀”旗号的卖弄和挑衅,看上去离“觉醒”还很远。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