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连建明:适应低利率时代

2015年10月27日 09:11   来源:新民晚报   

  霜降时节真的迎来了双降,对百姓来说,本次双降影响最大的是存款利率降至历史最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按这个利率,1万元存1年,利息只有150元,这点利息,老实说,存银行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

  许多年前,第一次听说日本存银行没有利息,不仅如此,还倒贴,因为银行要手续费。当时很惊讶,而且很难想象,那么,还存银行干什么?但是,钱还得存银行,因为不见得将一大堆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存银行就是一个放在保险箱的概念,而不是投资获取收益的事情。

  中国人将钱存到银行就是为了获取利息收益。建国以来,中国的利率总体是比较高的,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建国初期,中国的利率高得惊人,1950年4月10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6%。直到1958年,中国的利率才降低到个位数。改革开发后,中国的利率随着通胀而波动,1989年由于通胀较高,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达到最高的11.34%,随后利率逐渐走低。特别是今年以来连续5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跌破2%之后,一再创下历史新低。

  虽然各银行的实际利率稍高一些,因为央行已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各银行利率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浮,本次降息后,工行等大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基本上是1.75%,高于1.5%的基准利率,但这个实际利率还是相当低。

  显然,在全球低利率的时代,中国也迎来一个低利率的时代,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对此,我们需要适应。以前中国钱少,需要高利率吸引大家存银行,以支持国家建设;现在,中国不缺钱了,更需要大家用钱而不是存钱,所以,利率越来越低。

  低利率时代,如果是为了投资,存银行的意义不大,而要选择各种真正的投资渠道,如股票、基金、债券、理财产品等等,现在投资渠道并不少,产品也相当多,问题是这些投资产品往往充满陷阱,一不小心变成负收益。想要获得好收益,就需要学习,避开陷阱寻找机会,这是一个需要智慧的时代,想不动脑筋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责任编辑:屈波)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