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众哺乳难题应有“中国解法”

2015年10月27日 07:49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苑广阔

  日前,新晋妈妈“则卷猫丸子”在公交车上给孩子喂奶,遭遇了同车乘客的指责。“则卷猫丸子”在帖文中说,“我看到周围人对孩子的哭声已经很不耐烦了,急得没办法,只好给宝宝哺乳。”她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她倍感委屈,旁边响起了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羞耻,丢人丢到外面了……”(10月26日《南方都市报》)

  当众哺乳遭指责,这事放在任何一个年轻妈妈的身上,估计都会感到委屈。毕竟没有几位女性愿意因为给孩子喂奶而当众袒胸露乳。然而,孩子因为饿了要吃奶哭闹不止,相信妈妈们都会心疼;如果妈妈因为身处公共场所而一直坚持不喂,任由孩子哭,估计周围的人也受不了。所以,在公共场所给孩子喂奶,对绝大多数年轻妈妈来说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做题。

  也有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妈妈们要尽量少带孩子出门,比如出门时可以用奶瓶给孩子冲奶粉喝等等。但这样的主意放到现实中很难时时奏效,因为日常打疫苗、看病、体检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去公共场所。再说有些孩子只吃母乳而不吃装在奶瓶中的液体,过早给孩子喂奶粉也不符合母乳喂养有益母婴健康的原则。

  其实,处于哺乳期的女性到底该不该在公共场所哺乳,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曾在很多国家引发过争议,但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公众都从人道主义和尊重人权的角度出发,开始支持这一行为,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哺乳期女性在公共场所的哺乳行为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比如很多国家在商场、超市、饭店等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附近设立了专门的“哺乳间”,不但方便女性的哺乳行为,还可以提供换尿片、热奶等服务。

  所以,国内的公众首先应该从观念上改变女性当众哺乳“有伤风化”的看法,既不另眼相看,更不应冷嘲热讽。在这个基础上,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商家等等,也应该本着尊重女性、坚持人性化服务的原则,为女性在公共场所的哺乳行为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最近几年,国内一些城市已在这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比如把公交车上的一个或几个“爱心专座”用帘子挡起来,方便有需要的女性进去给孩子喂奶,这样就可以避免当众喂奶所带来的难堪和尴尬了。但就全国范围来看,在公共场所设立专门“育婴室”的还比较少见,说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才行。

  不管怎样,女性哺乳孩子既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母爱,也是一种合法权利,应该得到从政府到社会的宽容和理解。当然了,在一些不具备隐私保护的公共场所,女性也要有所注意,可以采用薄毯、毛巾,或者给孩子戴一顶帽子的方式进行哺乳,以此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免得别人尴尬。

(责任编辑:屈波)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