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突袭检查不应以侵犯隐私为代价

2015年10月26日 07:19   来源:华西都市报   

  “检查是为了公寓安全,但这样检查,反而让我们觉得不安全!”10月22日,某航空公司多位空姐回到公寓后,发现储物柜被打开、抽屉被拉开。原来,她们不在的时候,公司男领导带人用物业公司备用钥匙打开了房间,对卫生、安全、设施设备等进行了检查,这样的检查方式引发多数空姐不满,“人不在,男领导咋能私自进女孩房间呢?”(10月25日《华商报》)

  @范子军:尽管空姐公寓系航空公司提供给空姐住宿,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单位的集体宿舍,对卫生、安全状况做常规检查无疑是有必要的,也有利于保护空姐的安全和相关利益,但空姐公寓终究属于私人场所,隐私权理应得到起码的尊重,除非出于侦办案件、保障公共安全等特殊情形所必要,即使不是男性领导,未经告知和同意,也不得擅自进入进行所谓的检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从新闻细节可以看出,此番旨在加强公寓管理的调研,重点针对公寓卫生情况、物业维护、安全保障、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全可以也应该在空姐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根本没必要乘空姐不在搞突袭式调查。更让人没法理喻和不能接受的是,空姐公寓内的储物柜被打开、抽屉被拉开,这到底是查检卫生状况、设施安全还是窥探隐私?又是谁给了检查人员这样的权力?

(责任编辑:屈波)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不做检查拒开药”的荒唐    2016年04月11日
  • ·创城,别只为应付检查    2015年09月01日
  • ·作秀的检查是在为事故“埋雷”    2015年07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