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价格改革的硬骨头,需要攻坚克难的领域不少,其中最需战胜的,恐怕还是固步自封、逡巡不前的保守心态
打开手机上的专车软件,高峰时段自加小费、空闲时段优惠送上,便可轻松出行,议价乘车已入寻常百姓家。犹记30年前的“价格闯关”,一盒小小火柴几分钱的调价,竟要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去讨论。时光荏苒,白云苍狗,僵化、封闭的计划体制已一去不返。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剑指重点领域、政府定价、依法监管与宏观调控,价格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闯关夺隘的关键搏杀。
当前,我们的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交由市场决定,粮油肉蛋菜也全部放开了定价,剩下的几乎都是些难啃的、由历史形成的“硬骨头”,比如电信行业的提速降费、“三桶油”的零售环节、“铁老大”的货运定价、输配电价的深水攻坚,等等。对这些领域而言,如何按照中央改革意见,完善价格机制、满足消费需要,难度确实不小。
事关民生,再难也得闯。药价改革之初也有涨价疑虑,可随着大部分药品政府限价的取消,暴涨并没有出现,“有价无市”的乱象、供需脱节的矛盾正在有序平复。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改革一开始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减少政府不当干预,真正让企业做得了主、让市场说了算,才能充分发挥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增进人民获得感的决定性作用。
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比如盐业改革,多年来久推难转,犹如隔靴搔痒,甚至曾出现“跨区域用盐”的追罚,改革的日程表不断推后。纵然盐业改革有其特殊性、复杂性,但有一点很关键,垄断生成了自我利益保护,让既得利益部门不愿松手“专营专卖”这一权力。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价格改革最核心的一条,在于“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
有人担心,定价权一下子松手,会不会让一些国企“见光死”?这种顾虑完全没必要。价格改革闯关至今,已经是渐进式、全方位的制度变迁,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承受力。国企改革目的正是要确立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害怕价格冲击,如何去“做强”?不敢放手过招,怎么算“做优”?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定要无畏竞争,把公有制的优势转化为商战的胜势。
当然,硬币总有另一面。价格改革不等于大撒把,政府部门要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加强价格监管与反垄断执法。像景区门票“逢节必涨”这些现象,压根不是市场的选择,群众强烈不满,必须果断出手、依法治理,完善公共品定价机制。另一方面,价格杠杆应服务于宏观调控。今秋不少地方再现“谷贱伤农”,三大主粮收购价全线下跌,玉米农户价格最高跌幅达30%,“猪周期”式价格波动也令人叫苦不迭。对此,必须建立监测机制,加强通缩、通胀预警,用“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失灵、兜住民生底线、维护群众利益。
经济步入新常态,价格机制对于转型、升级的意义依然重大。比如资源环境价格的调整,对“两高”行业的差别电价、水价及排污费的征收,促进了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展望“十三五”,价格改革既要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更要反映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把“绿水青山”撬动成为“金山银山”,造福子孙后代。
说一千道一万,政策落不了地,一切都是空谈。放开价格管制,一些地方有畏难情绪,进展缓慢。啃下价格改革的硬骨头,需要攻坚克难的领域不少,其中最需战胜的,恐怕还是固步自封、逡巡不前的保守心态。价格改革向纵深推进,第一位的任务便是增强治理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争当改革促进派、政策见效派。
(责任编辑: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