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勇闯价格改革的关键一关

2015年10月20日 15:10   来源:人民日报   周人杰

  啃下价格改革的硬骨头,需要攻坚克难的领域不少,其中最需战胜的,恐怕还是固步自封、逡巡不前的保守心态

  打开手机上的专车软件,高峰时段自加小费、空闲时段优惠送上,便可轻松出行,议价乘车已入寻常百姓家。犹记30年前的“价格闯关”,一盒小小火柴几分钱的调价,竟要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去讨论。时光荏苒,白云苍狗,僵化、封闭的计划体制已一去不返。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剑指重点领域、政府定价、依法监管与宏观调控,价格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闯关夺隘的关键搏杀。

  当前,我们的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交由市场决定,粮油肉蛋菜也全部放开了定价,剩下的几乎都是些难啃的、由历史形成的“硬骨头”,比如电信行业的提速降费、“三桶油”的零售环节、“铁老大”的货运定价、输配电价的深水攻坚,等等。对这些领域而言,如何按照中央改革意见,完善价格机制、满足消费需要,难度确实不小。

  事关民生,再难也得闯。药价改革之初也有涨价疑虑,可随着大部分药品政府限价的取消,暴涨并没有出现,“有价无市”的乱象、供需脱节的矛盾正在有序平复。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改革一开始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减少政府不当干预,真正让企业做得了主、让市场说了算,才能充分发挥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增进人民获得感的决定性作用。

  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比如盐业改革,多年来久推难转,犹如隔靴搔痒,甚至曾出现“跨区域用盐”的追罚,改革的日程表不断推后。纵然盐业改革有其特殊性、复杂性,但有一点很关键,垄断生成了自我利益保护,让既得利益部门不愿松手“专营专卖”这一权力。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价格改革最核心的一条,在于“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

  有人担心,定价权一下子松手,会不会让一些国企“见光死”?这种顾虑完全没必要。价格改革闯关至今,已经是渐进式、全方位的制度变迁,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承受力。国企改革目的正是要确立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害怕价格冲击,如何去“做强”?不敢放手过招,怎么算“做优”?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定要无畏竞争,把公有制的优势转化为商战的胜势。

  当然,硬币总有另一面。价格改革不等于大撒把,政府部门要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加强价格监管与反垄断执法。像景区门票“逢节必涨”这些现象,压根不是市场的选择,群众强烈不满,必须果断出手、依法治理,完善公共品定价机制。另一方面,价格杠杆应服务于宏观调控。今秋不少地方再现“谷贱伤农”,三大主粮收购价全线下跌,玉米农户价格最高跌幅达30%,“猪周期”式价格波动也令人叫苦不迭。对此,必须建立监测机制,加强通缩、通胀预警,用“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失灵、兜住民生底线、维护群众利益。

  经济步入新常态,价格机制对于转型、升级的意义依然重大。比如资源环境价格的调整,对“两高”行业的差别电价、水价及排污费的征收,促进了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展望“十三五”,价格改革既要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更要反映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把“绿水青山”撬动成为“金山银山”,造福子孙后代。

  说一千道一万,政策落不了地,一切都是空谈。放开价格管制,一些地方有畏难情绪,进展缓慢。啃下价格改革的硬骨头,需要攻坚克难的领域不少,其中最需战胜的,恐怕还是固步自封、逡巡不前的保守心态。价格改革向纵深推进,第一位的任务便是增强治理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争当改革促进派、政策见效派。

(责任编辑:屈波)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