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文物别只被博物馆束之高阁

2015年10月13日 07:56   来源:红网   王言虎

  10日,故宫新开放的四大区域正式迎客,为避免游客爆棚,故宫制定6个限流方案。不过,从具体情况来看,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最后一天展览的《清明上河图》再次“秒杀”所有大展,抢尽风头。截至10日上午9点,“送别”《清明上河图》的观众需排至少13个小时的长队。(10月11日《法制晚报》)

  看一眼《清明上河图》需排队几小时,这是故宫博物院此次《石渠宝笈》特展开展以来,每天都会上演的景象。万人空巷的场面,既与其“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文物的江湖地位有关,也是因这是《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全卷展示”,“宋元年间的文物将‘休息’十年才能再次参展”。其稀有性价值,与公开展出的非常态化,决定了它此次展览中的受欢迎度。

  观赏《清明上河图》的火爆,背后是游客对珍稀文物的巨大需求。但十年才等来首次全卷展出,看一次需要排队十几个小时,这显然又与游客的需求热情存在不小落差,同时这也难免与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大众定位相悖。

  据笔者所见,国内的博物馆除了馆藏文物的日常展览外,也会专门举办一些藏品的特展,馆际之间还会有藏品之间的展览交流。这在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中都很常见。但在参观藏品过程中,我们能否经常性地见到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或许就取决于此文物特定的保存条件与博物馆对它的安全性考量。只有这些“镇馆之宝”能够经常性展出,公众才能更好地感知其美学与历史价值。

  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求每一件稀世珍品都要做到常态化展出,实质上现在还没有任何一座博物院能够完全公开展出其藏品。相信,故宫博物院此番《石渠宝笈》特展,一定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故宫博物院能否进一步考虑,在公开展厅打造一个收藏《清明上河图》的展具,不论是在保存条件,还是安全性上都做出精密设计,这样,既能完好地保存《清明上河图》,又能充分满足公众对珍稀文物的需求。这或许有技术上的难度,也需要付出较高成本,但在公众的文化需求面前,故宫博物院应该尽力而为。

  还应看到,公众之所以需要排队十几小时观看《清明上河图》,这既因展出文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与故宫博物院承载多重功能有关。故宫博物院首先是一座皇家宫廷,其次才是一座博物院。它既承载着皇家宫廷的游览功能,又兼具博物院的展出功能。在寻常时段,这两种功能或可兼容,但在一些特定节假日或举办某个大型活动时,其承载力就会遭到考验。

  就此看,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珍稀书画之所以被束之高阁,既有博物院展厅设计的原因,也与博物院承载容量有关。这也说明,现在的故宫博物院,还并不属于大众,如何让大众更低成本、更便捷地享受到高质量的文物鉴赏体验,是文物管理者的责任,也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