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同学聚会变味(图)

2015年10月09日 07:33   来源:西安晚报   文/肖华 图/陶小莫

  朋友圈里过节前就“约起”,车站码头人流中夹杂着参加同学会的旅客,街头巷尾小馆子里打上“某某同学会”的字样……这个国庆黄金周各种同学聚会扎堆,与旅游、自拍一起被戏称为黄金周“新三俗”。(10月8日《人民日报》)

  参加一些同学会本没有什么不好。人在社会上拼搏,身心疲惫,十分需要调整休息放松一下,而同学聚会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很多人毕业后就没有见过面,同学聚会可以增加相互的了解,回忆起过去共同的校园生活,增进同学之情。然而,同学聚会变味了就不好了。一是在这个社会中,总有一些人怀有不好的目的,他们组织同学聚会可能另有目的。二是一些不好的风气也影响了同学聚会。

  同学会不是洪水猛兽,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同学聚会的目的本是追忆往昔青春岁月,增进情感交流。与其搞豪华的聚餐,不如简单的有意义的活动,更能勾起大家的回忆,因为很多时候,对几百元钱,不一定就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不管是富贵还是平凡,都应摆正心态,不应在同学聚会时肆意攀比、炫富。另外,我们要学会拒绝,对于目的不纯的,应当拒绝参加,如搞小圈子的同学聚会。老友重逢,看重的是感情,絮叨的是友情。卸下所有的职业包装,忘记彼此的身份地位,让自己回到最初见到对方时的状态。这样的聚会,才能至纯至真、轻松愉悦、令人难忘。任何带有不好目的的聚会,都是变味的。

  我们所做的努力,不仅仅是在维护纯真的同学会,也是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有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其实对谁都有好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