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谨防业余乒乓赛变味 让草根球员尽享运动快乐

2014年01月02日 08:19   来源:人民日报   王继晟

  全国各种乒乓球业余赛事常年不断,办赛宗旨皆是全民健身。然而,不少专业球手的参与却让业余赛事变味, “破坏”公平竞争原则,也让草根选手少了许多参赛乐趣,应当引起办赛者警惕。

  仅在北京及周边地区,乒乓圈里就有几十个专业高手,不少是从省队退役,甚至有现役队员“偷偷摸摸”出来打业余比赛的。他们活跃在各种业余乒乓赛场,充当“雇佣军”角色,替人家争金夺银的同时,自己也有好处。每次出场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有些常客还有“经纪人”。

  专业选手混迹业余赛事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而且也不局限于乒乓项目。最初,这些高水平选手对全民健身还是有些积极的推动意义,但现在正在逐渐变异。不久前,北京市郊区县举办一项民间乒乓球赛事,某地派出由专业球手组成的“雇佣军”一路横扫夺冠,让其他参赛队伍无可奈何;上海也曾爆出专业运动员“抢”走市农运会乒乓球单打冠军的丑闻。网友“运动快乐”说:“我每次参赛都被专业的‘冒牌货’打得落花流水,真觉得很悲哀。”

  “锦标主义”和“唯金牌论”一度在国内体坛盛行,现已渗入民间乒乓球赛事中。本来业余比赛的宗旨是“重在参与、重在交流”,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专业球手参加却让业余赛事变了味,演变成“雇佣军”抢夺金牌的舞台,办比赛的价值何在?北京市乒协常务副主席、国乒宿将郭仲恭认为:“缺少了公平竞赛原则,业余比赛就成了表面文章,只剩下个别人眼中的冠军和奖杯。”

  限制专业球手打业余比赛可以有多种办法与思路。中国乒协正联合社会力量逐步推广一种无年龄和性别限制的乒乓球实力等级积分赛制,保证比赛在同一水平线的爱好者之间进行。不久前,快乐乒乓网在苏州举办了大规模的积分赛总决赛,为2015年苏州世乒赛造势。草根球员按积分分档比赛,并婉拒2300分以上的专业球手参赛。参赛者表示,没有“专业大腕”搅局,输赢都很开心。

  让草根球员尽享运动快乐,让业余赛事做到公正与公平,是培育项目土壤重要的一环。中国乒乓球运动尽管群众基础雄厚,也需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同学聚会变味(图)    2015年10月09日
  • ·变味:“过年九大怕”(图)    2015年02月25日
  • ·变味的新春节礼能否回归本色?    2014年01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