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白岩松为啥预感自己不会在央视退休?

2015年09月17日 11:05   来源:东方网   毛开云

  “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16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携新书《白说》出现在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上。对于自己的去留,白岩松坦言:“我总是预感不会在央视退休,但什么时候离开,我也不清楚。我现在还在做,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OK了。”白岩松严肃地说:“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9月17日《新闻晨报》)

  先前,李咏、刘建宏等纷纷转行;近期,张泉灵、郎永淳等纷纷辞职,使得央视主持人的出走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作为央视新闻“台柱子”的白岩松,被问及“你去哪儿不是白岩松?为什么要留在央视?”的问题,实在正常不过了。同时,白岩松的回答也格外精彩,“预感不会在央视退休”“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这与其说是白岩松在答问,不如说是白岩松在自问自答。那么,白岩松为啥预感自己不会在央视退休呢?

  第一,说错话。新闻人不说话怎行?新闻人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有句话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还有句话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就是这个道理。白岩松自嘲“我用嘴活着”,那就得天天说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经常洗碗做饭,随时可能打烂碗。如果什么事都不做、什么话都不说,那就不会犯错。天天要说话,天天处于风口浪尖上,天天要接受13亿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检阅,白岩松哪能做到百分之百正确?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白岩松说错话才是正常的人,不说错话那就是神仙了。

  第二,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白岩松敢说、善说、会说,有时说得百姓心花怒放,有时说得贪官心惊胆寒。纵然如此,白岩松还在说自己“白说”,而且解释,不是因为姓白才是“白说”,不姓白也是“白说”。

  6月2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周刊”发布消息称,“因为CCTV新闻频道有其它节目安排,今晚的《新闻周刊》栏目取消播出。下周六晚,岩松将准时与您相约。主持人白岩松和《新闻周刊》栏目组祝各位网友假期愉快!”此前一天,也就是6月19日下午3时许,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官方微博“新闻一加一”发布消息称,“根据频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小伙伴儿们下下周见!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由于《新闻周刊》和《新闻1+1》的主持人中都有白岩松,所以不少网友解读这两个栏目暂时停播是因为白岩松关于河北枪击案的说辞引发了争议。其实事情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早就出来了。而今,白岩松说出“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这话,无疑让观众浮想联翩:白岩松是不是从来没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白岩松可能曾经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吧;白岩松是不是认为以后一定会出现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呢?果真出现这种时候,就是白岩松考虑辞职的时候。

  第三,新陈代谢。央视的舞台,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更不是去了就能立柱脚跟的,没有几把刷子要在央视立脚,有如古代蜀道难。但是,岁月是把刀、刀刀催人老,1968年出生的白岩松也不小了,不能永远冲锋在第一线,必须培养新人,央视才能后继有人。再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树挪死、人挪活,再优秀的人在一个岗位上干久了,观众也有审美疲劳。长江后浪推前浪,新陈代谢是规律,这也是白岩松预感不会在央视退休的原因之一。

  不过,正如白岩松所说,走有走的理由,留下有留下的原因。这话对其他人如此,对白岩松自己也是如此。所以,白岩松走不走,什么时候走,都很正常;即使坚持到在央视退休,也很正常。“我现在还在做,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OK了。”白岩松这种对工作的态度值得赞赏,无论是对走的人还是留下的人都适用。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