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互联网+”刚刚开始 O2O企业“烧钱”模式不可持续

2015年09月11日 07:4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打破信息不对称只是一小步,盲目在消费端“烧钱”或许能让传统行业很快看到互联网的潜力,却不足以教会其互联网的思维和“玩法”。对于广大O2O企业来说,关键是真正帮助传统企业做好互联网的加法,包括打通线下数据、针对细分人群拓展服务、控制O2O服务产品品质、建立相关客户评价系统等

  红红火火的O2O,被视为传统产业转型“互联网+”的一条捷径,但近期O2O市场上的一系列变动,却让人倒抽一口凉气——某网上订餐平台已融资到F轮,累计融资近11亿美元;在线旅游预订网站二季度财报几乎全线“飘绿”,各家亏损额以亿美元计算。上述两条新闻反映了同一个事实:O2O领域里的疯狂“烧钱”还在持续,且再攀高峰。

  钱烧在了哪里?很多人打着“让消费者得实惠”的旗号,把真金白银用在了价格战上。一盒外卖,一家敢补贴5元,另一家就敢补贴10元。说到底,价格战就是行业企业在野蛮生长阶段的跑马圈地,是想把用户先拉到自己碗里再说。

  其实,O2O企业们的如意算盘并非无懈可击,“烧钱”的模式也不可持续。

  说到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时期,包括移动支付等基础设施仍需普及,移动商务确实存在门槛,诱惑消费者跨过这些门槛确实需要一定的动力。但如今,移动商务的思维模式已广为接受,消费者已经习惯将手机作为消费入口,所以,“培养习惯”究竟是真实需求还是面对资本的一种说法,值得商榷。具体到一家企业,靠“烧钱”产生的流量和订单并不足以支撑消费者的黏性,一旦失去价格优势,消费者未必会选择坚守。

  企业手中可供“挥霍”的筹码是有限的。过分强调在用户补贴上投入,必然影响在产品研发上的深挖和创新上的人才累积,对中小创业团队来说更是如此,最终必然使各个平台忙于“找钱”和“烧钱”,难以顾及自身建设,无暇考虑用户体验和商品质量。长此以往,行业发展成了一场前路漫漫的“消耗战”,用单纯依靠“烧钱”换来的规模说服资本,就是一种大干快上的短期行为。与此同时,消费者总会变得成熟和理性,单纯的价格优势并不会一直具有最强的吸引力。当行业的泡沫被挤压,谁能真的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务,谁才有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烧钱”虽然不可取,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投入都不明智。对于广大O2O企业来说,关键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真正帮助传统企业做好互联网的加法。目前来看,包括打通线下数据、针对细分人群拓展服务、控制O2O服务产品品质、建立相关客户评价系统等在内的诸多领域,仍亟待深挖。这些方面无不需要技术突破和人才团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随着一片片“蓝海”变成“红海”,它们终将成为O2O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互联网+”的实质内涵,不是简单地将商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换句话说,打破信息不对称只是一小步,盲目在消费端“烧钱”或许能让传统行业很快看到互联网的潜力,却不足以教会其互联网的思维和“玩法”。O2O企业需要更加理智地花钱,需要重视练好内功,真正占领竞争制高点。(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 静)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互联网“存金生息”靠谱吗?    2016年07月18日
  • ·让互联网医疗利民惠民    2016年07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