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2025-01-25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需要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一方面要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倒逼企业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牵好线、搭把手,积极为民营企业创新搭建平台、提供助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勇于探索、敢于突破。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力细胞。新年伊始,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各地各部门打出助企帮扶“组合拳”,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不断做强品质、提升价值链。

  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根植于发展的沃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不断拓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大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民营企业自诞生起便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为企业创新开拓了广阔空间、提供大量机会,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研发费用达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乘政策东风,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向“新”而行、向“高”攀登。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量子通信、人形机器人……放眼全国,民营企业积极布局新赛道、新产业。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力军。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至关重要。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受外部压力加大、国内需求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当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困难。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安于“模仿”,有的企业没有能力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需要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

  一方面要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倒逼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市场需求,要依据自身发展阶段与战略目标,合理规划每年的研发经费占比,确保资金稳定流向创新项目。同时,在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的核心作用,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牵好线、搭把手,积极为民营企业创新搭建平台、提供助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部门要全面摸排约束企业创新的“堵点”“痛点”“难点”,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技术对接等方面精准发力。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自由高效流通,助力民营企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拳脚。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0,相比三季度上升0.1点。政策给力,民营企业努力,两者“双向奔赴”,民营经济必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民企信心

     弘扬企业家精神,担当好社会责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呵护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2025年01月25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需要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一方面要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倒逼企业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牵好线、搭把手,积极为民营企业创新搭建平台、提供助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勇于探索、敢于突破。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力细胞。新年伊始,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各地各部门打出助企帮扶“组合拳”,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不断做强品质、提升价值链。

  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根植于发展的沃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不断拓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大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民营企业自诞生起便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为企业创新开拓了广阔空间、提供大量机会,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研发费用达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乘政策东风,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向“新”而行、向“高”攀登。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量子通信、人形机器人……放眼全国,民营企业积极布局新赛道、新产业。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力军。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至关重要。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受外部压力加大、国内需求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当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困难。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安于“模仿”,有的企业没有能力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需要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

  一方面要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倒逼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市场需求,要依据自身发展阶段与战略目标,合理规划每年的研发经费占比,确保资金稳定流向创新项目。同时,在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的核心作用,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牵好线、搭把手,积极为民营企业创新搭建平台、提供助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部门要全面摸排约束企业创新的“堵点”“痛点”“难点”,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技术对接等方面精准发力。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自由高效流通,助力民营企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拳脚。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0,相比三季度上升0.1点。政策给力,民营企业努力,两者“双向奔赴”,民营经济必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民企信心

     弘扬企业家精神,担当好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