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正式发布《关于广州市一般管理区实行圈养和严格管理区禁止饲养、销售、繁殖的危险犬标准及品种的通告》,将“中华田园犬(土狗)”移出禁养危险犬种类名录。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回应了市民诉求,也引发了各方对养犬管理和本土犬种保护的思考。
养犬管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一套统一且权威的犬种认定标准,这使得同一犬种在不同地区的待遇大相径庭,同一犬种有的地方视作可放心饲养的温顺伙伴,有的地方却将其列入禁养黑名单。如此混乱的局面让养犬人在犬种选择和饲养过程中困惑不已,管理者在执法时也难以把握尺度。
本土犬种保护与现代城市治理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以中华田园犬为例,这实际上是众多本土犬种的统称,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和文化传承。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繁育和标准化管理,中华田园犬被贴上了“无序繁殖”的标签,进而遭到严格管控甚至被“一刀切”禁养。
各地管理规范的不一致,也让养犬管理的复杂性倍增。不同城市基于自身考量制定的养犬管理办法,在养犬登记流程、免疫要求、遛犬时间和区域限制等方面大相径庭。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北京规定遛犬时间为每日7时前、20时后,而上海则根据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时间限制。养犬人跨地区出行时,往往要面对繁琐的限制,犬只运输、交易环节也因标准不一而漏洞百出。2023年成都女童被罗威纳犬咬伤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当时的《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未将罗威纳犬列入禁养范围,悲剧发生后才匆忙将其纳入,这种被动滞后的管理方式,显然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