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大模型身瘦路更宽

2025-01-26 06: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春节将至,中国人工智能(AI)公司密集发放节日大礼包,展现出2025年大模型竞争的新动向。仅1月20日一天就有4家公司推出新品: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发布了DeepSeek-R1模型,月之暗面公司Kimi推出了k1.5多模态思考模型,两家公司新模型性能都对标OpenAI o1正式版。MiniMax海螺上线语音功能,字节豆包上线实时语音大模型,很明显是在对标OpenAI的实时语音功能。

  自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GPT-3.0引燃全球AI大模型热潮以来,全球科技厂商纷纷入局,密集上线大模型。

  OpenAI的火爆来自“大力出奇迹”路线,以规模作为大模型的制胜法宝。但这也让AI大模型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为追求更高的性能,模型体积不断膨胀,参数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这种“军备竞赛”型开发模式,带来了惊人的能源消耗和训练成本,难以为继。受大模型训练的高昂成本拖累,OpenAI在2024年的亏损额可能达到50亿美元,业内专家预计到2026年其亏损将进一步攀升至140亿美元。

  而中国公司运用剪枝、量化、知识蒸馏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开启了大模型“瘦身”新风尚,走出一条“小而强”的新路径。以DeepSeek为例,R1在多个基准测试中与美国OpenAI公司的o1持平,但成本仅为o1的三十分之一。模型性能的追赶速度也很快,OpenAI推出正式版o1模型是在2024年12月,仅仅1个多月后,DeepSeek就发布了性能相当的R1模型。

  DeepSeek的成功证明,大模型创新不一定要依赖最先进的硬件,而是可以通过聪明的工程设计和高效的训练方法实现。这种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AI大模型的硬件门槛和能源消耗,更重要的是为AI技术普惠化铺平了道路。因为更小的模型意味着更低的部署成本、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医疗、教育、制造等诸多领域,轻量级AI模型都将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从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看,“小型化”进程也是大势所趋。计算机曾是占据整个房间的大型机,后来发展成可作为桌面设备的电脑,又进化为便携式笔记本。手机从古早的砖头式“大哥大”,改进为小巧的功能机,又进化至如今的智能终端。DeepSeek的成果,标志着AI大模型正在经历类似的进化过程。这种“小而强”的AI模型,将推动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从云端走向边缘端。

  模型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越精越妙。大模型“瘦身”促进了AI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了在减少参数的同时保持甚至提升模型性能,研究人员不得不深入挖掘模型架构的优化空间,探索更高效的算法和训练方法。这一过程推动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发展,也为相关技术的跨领域应用开创了新局面。

  当然,大模型“瘦身”没到终点站,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瘦身”,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瘦身”后的模型如何在不同场景下保证适应性和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在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高效、灵活、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更具竞争力。追求极致性价比,一向是中国公司的强项。在诸多中国公司的竞争中,AI大模型正从曾经的“庞然大物”逐渐蜕变为轻盈高效的“智慧精灵”,在保持强大认知能力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计算资源的消耗。中国公司也从模仿者和追随者,逐渐转变为创新者和引领者。展望未来,大模型“瘦身”后必将走向更宽广的坦途。(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慧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大模型身瘦路更宽

2025年01月26日 06: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春节将至,中国人工智能(AI)公司密集发放节日大礼包,展现出2025年大模型竞争的新动向。仅1月20日一天就有4家公司推出新品: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发布了DeepSeek-R1模型,月之暗面公司Kimi推出了k1.5多模态思考模型,两家公司新模型性能都对标OpenAI o1正式版。MiniMax海螺上线语音功能,字节豆包上线实时语音大模型,很明显是在对标OpenAI的实时语音功能。

  自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GPT-3.0引燃全球AI大模型热潮以来,全球科技厂商纷纷入局,密集上线大模型。

  OpenAI的火爆来自“大力出奇迹”路线,以规模作为大模型的制胜法宝。但这也让AI大模型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为追求更高的性能,模型体积不断膨胀,参数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这种“军备竞赛”型开发模式,带来了惊人的能源消耗和训练成本,难以为继。受大模型训练的高昂成本拖累,OpenAI在2024年的亏损额可能达到50亿美元,业内专家预计到2026年其亏损将进一步攀升至140亿美元。

  而中国公司运用剪枝、量化、知识蒸馏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开启了大模型“瘦身”新风尚,走出一条“小而强”的新路径。以DeepSeek为例,R1在多个基准测试中与美国OpenAI公司的o1持平,但成本仅为o1的三十分之一。模型性能的追赶速度也很快,OpenAI推出正式版o1模型是在2024年12月,仅仅1个多月后,DeepSeek就发布了性能相当的R1模型。

  DeepSeek的成功证明,大模型创新不一定要依赖最先进的硬件,而是可以通过聪明的工程设计和高效的训练方法实现。这种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AI大模型的硬件门槛和能源消耗,更重要的是为AI技术普惠化铺平了道路。因为更小的模型意味着更低的部署成本、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医疗、教育、制造等诸多领域,轻量级AI模型都将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从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看,“小型化”进程也是大势所趋。计算机曾是占据整个房间的大型机,后来发展成可作为桌面设备的电脑,又进化为便携式笔记本。手机从古早的砖头式“大哥大”,改进为小巧的功能机,又进化至如今的智能终端。DeepSeek的成果,标志着AI大模型正在经历类似的进化过程。这种“小而强”的AI模型,将推动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从云端走向边缘端。

  模型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越精越妙。大模型“瘦身”促进了AI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了在减少参数的同时保持甚至提升模型性能,研究人员不得不深入挖掘模型架构的优化空间,探索更高效的算法和训练方法。这一过程推动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发展,也为相关技术的跨领域应用开创了新局面。

  当然,大模型“瘦身”没到终点站,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瘦身”,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瘦身”后的模型如何在不同场景下保证适应性和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在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高效、灵活、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更具竞争力。追求极致性价比,一向是中国公司的强项。在诸多中国公司的竞争中,AI大模型正从曾经的“庞然大物”逐渐蜕变为轻盈高效的“智慧精灵”,在保持强大认知能力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计算资源的消耗。中国公司也从模仿者和追随者,逐渐转变为创新者和引领者。展望未来,大模型“瘦身”后必将走向更宽广的坦途。(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慧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