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网瘾老人”,关注需求才是治本之策

2025-01-27 07:25 来源:红网

  这届大学生有自己的寒假作业。为家里老人解决手机出现的问题,是其中标配。智能手机普及到老家,成为很多老人打发时间的最佳工具,也由此引发出问题。比如,有人会在直播间网购并不需要的奇怪商品、有人会拿1个月退休金打赏。更多的老年人,手机沦为了APP的“培养皿”——你很难想象一部手机里能塞进170个APP,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从未见过的。(1月22日 澎湃新闻)

  当下,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许多商业平台用户流失,进而失去了广告主的“青睐”,于是联合虚假流量服务平台——赚钱类APP来制造虚假流量,借此增加曝光度以及骗取广告费。虚假流量服务平台一般选择雇佣“真人”来浏览指定APP,制造虚假的每日活跃用户数据,因此时间充裕又警惕性低的老年人成为了他们的目标群体。他们以“动动手指即可轻松赚钱”吸引老年人为其服务,实则老年人提现需要繁琐的步骤,甚至一天看个不停也只能赚两三块,老年人被套路成为廉价数字劳工,而制造虚假流量的服务平台却从中赚取了巨额广告费。

  其实,刷APP赚钱,年轻人不买账老年人却“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在于这一行为满足了老年人的部分需求。首先,这一行为满足了老年人的娱乐消遣需求。刷APP赚钱这一现象更多发生在农村老年群体中,他们独居偏远农村缺乏陪伴,但是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据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5.6%,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农村老年群体纾解苦闷生活的工具,刷APP成为他们填补生活空白的一种方式。其次,这一行为满足了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大部分老年人已经退出工作岗位,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生活更加拮据,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减轻负担,哪怕微乎其微,起码可以通过付出让自己感到余热未减。

  因此,要想拯救被APP围猎的“网瘾老人”,只有关注这一群体的需求才能找到治本之策。

  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要以家庭为主体,以国家政策为保障,发动多方社会资源参与,为老年人营造丰盈的精神世界。“拿起工作不能陪护你,放下工作不能赡养你”这种两难境地不应该成为数字反哺缺失的借口,家庭成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与关心,同时帮助他们培养数字素养,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他们也可以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乐趣;国家要加强“适老化”改造力度,目前国家不断开展“数字适老中国行”活动,截至2024年12月底,累计举办超20万场“银龄数字课堂”,让老年群体安全共享数字成果;各种应用商店应该强化把关职责,对存在违规行为的APP进行整改与下架,将他们排除在老年用户视野之外;社区应该积极进行文娱设施建设,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让老年人走出家门,不再让精神寄托禁锢于小小手机屏幕之中。

  数字时代汹涌而来,对老年人的关心也应该延伸至网络空间,老有所乐,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拯救“网瘾老人”,关注需求才是治本之策

2025年01月27日 07:25   来源:红网   宋宇轩

  这届大学生有自己的寒假作业。为家里老人解决手机出现的问题,是其中标配。智能手机普及到老家,成为很多老人打发时间的最佳工具,也由此引发出问题。比如,有人会在直播间网购并不需要的奇怪商品、有人会拿1个月退休金打赏。更多的老年人,手机沦为了APP的“培养皿”——你很难想象一部手机里能塞进170个APP,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从未见过的。(1月22日 澎湃新闻)

  当下,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许多商业平台用户流失,进而失去了广告主的“青睐”,于是联合虚假流量服务平台——赚钱类APP来制造虚假流量,借此增加曝光度以及骗取广告费。虚假流量服务平台一般选择雇佣“真人”来浏览指定APP,制造虚假的每日活跃用户数据,因此时间充裕又警惕性低的老年人成为了他们的目标群体。他们以“动动手指即可轻松赚钱”吸引老年人为其服务,实则老年人提现需要繁琐的步骤,甚至一天看个不停也只能赚两三块,老年人被套路成为廉价数字劳工,而制造虚假流量的服务平台却从中赚取了巨额广告费。

  其实,刷APP赚钱,年轻人不买账老年人却“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在于这一行为满足了老年人的部分需求。首先,这一行为满足了老年人的娱乐消遣需求。刷APP赚钱这一现象更多发生在农村老年群体中,他们独居偏远农村缺乏陪伴,但是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据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5.6%,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农村老年群体纾解苦闷生活的工具,刷APP成为他们填补生活空白的一种方式。其次,这一行为满足了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大部分老年人已经退出工作岗位,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生活更加拮据,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减轻负担,哪怕微乎其微,起码可以通过付出让自己感到余热未减。

  因此,要想拯救被APP围猎的“网瘾老人”,只有关注这一群体的需求才能找到治本之策。

  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要以家庭为主体,以国家政策为保障,发动多方社会资源参与,为老年人营造丰盈的精神世界。“拿起工作不能陪护你,放下工作不能赡养你”这种两难境地不应该成为数字反哺缺失的借口,家庭成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与关心,同时帮助他们培养数字素养,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他们也可以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乐趣;国家要加强“适老化”改造力度,目前国家不断开展“数字适老中国行”活动,截至2024年12月底,累计举办超20万场“银龄数字课堂”,让老年群体安全共享数字成果;各种应用商店应该强化把关职责,对存在违规行为的APP进行整改与下架,将他们排除在老年用户视野之外;社区应该积极进行文娱设施建设,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让老年人走出家门,不再让精神寄托禁锢于小小手机屏幕之中。

  数字时代汹涌而来,对老年人的关心也应该延伸至网络空间,老有所乐,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