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构建多位一体的诚信体系

2015年09月11日 07:23   来源:光明日报   张涛

  诚信是人们在交往中获得的信任,因诚而信,它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可以形成价值理念,是交易往来可持续进行的主观决定条件。信用则是因信而用,是诚信在物质层面的应用,信用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化特征。有诚才有信,有信才有用,有用则更诚,在这样的由精神到物质,由物质到精神的循环提升中,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有了基本保障。由此可以说,从价值观开始,因诚而信,因信而用,用得好,反过来又巩固诚信,从而产生新的信用引领,这是加强信用建设、宣传与实践达到的最高境界。

  信用建设是一个完整的建设体系,要抓住其系统性的特点,加强建设方法研究。具体来说,一是加强信用文化建设,通过信用文化建立规矩,使诚信和信用成为相关责任主体的真正责任自觉。二是加强信用数据库系统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和积极引入,完善信用数据库系统。三是要建立信用目标对接的风险排查预案,确保关键结点信用风险先期可控。四是建立诚信制度,加强信用考核,实现企业信用面向社会的精品输出效应。五是大力引用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这是信用建设和评价工作依法可信的重要形式,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以上五点构成了信用建设的基础构架,需要深入研究、整体推进。

  我国市场化发展起步较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建设面临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复杂问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管理和强有力的政策推动,相关法律建设有待加快完善;二是企业配套诚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信用评价的积极性;三是社会力量尚未全面动员起来,全民信用环境仍须加快培育;四是现实情况过于复杂,在相当程度上给造假失信带来空间,有碍社会信用建设。

  我国诚信建设起步虽晚,但要有高起点,要积极推动诚信标准化建设。近期,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大信信用评价中心合作,将共同发布我国企业信用评价八项标准。信用评价国家标准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诚信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当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推动,企业主体履责,第三方公正服务和全社会有效监督并参与的多位一体的体系。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社会治理的逐步完善与现代化,社会信用建设新格局也将加速形成。

  (作者张涛系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欣泰退市有助重塑A股诚信体系    2016年07月12日
  • ·诚信体系建设须以法治为保障    2016年06月14日
  • ·建立诚信体系刻不容缓    2014年06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