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德规范,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何谓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遵守诺言,守信用。对个人而言,诚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人是社会的个体,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因此,每个人的诚信与社会的诚信(包括企业诚信、政府诚信)息息相关。但如今,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传统美德——诚信却有些缺失。
我国经济发展得很快,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人们发现,社会的诚信不仅没有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反而朝着越来越低的方向发展,违背诚信的事件俯拾皆是。远的不说,就拿这个月高考前山东18名大学生跨省当“枪手”被警察一锅端这事来说吧,“枪手”是在校大学生,组织者也是在校大学生。按理说,作为经过多年正规教育的高智商人才,大学生应该明辨是非,遵纪守法。而高考作为国家第一大考,其严肃性毋庸赘言。历年来,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厉打击考试舞弊行为及涉考违法犯罪活动,但仍有个别大学生禁不住利益诱惑,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说到底,是我国诚信教育缺失造成的后果,以致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枪手替考、拖欠学费、学术造假等缺乏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
诚信缺失,危害严重。经济领域中的不诚信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旦失去信用,即使是知名品牌,也将被市场无情淘汰,三鹿奶粉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如何,与这个国家的诚信度密切相关。只有诚信作为一种经济资本最大程度参与经济运作,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才能建立、健全。
政治生活中的不诚信破坏政府的形象,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政府的每一项政策,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示着政府形象,关系着政府声誉。然而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朝令夕改,浮夸造假,好大喜功,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甚至行贿受贿,权力寻租,导致群众对政府和领导干部失去信任。
个人交往中的不诚信加剧社会道德风险,影响社会稳定。诚信缺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负面诱导作用,特别是当一种失信行为未受到处罚反而获利时,就会起到“劣币驱逐良币”的示范效应,对社会道德体系形成强大冲击力。有学者指出,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就是各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显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只有两到三成的人信任陌生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则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则不打自垮。
建立诚信体系,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