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售“病假条”折射诚信缺失症

2015年09月06日 14:56   来源:光明网   汪昌莲

  假期将尽,网上出售医院假条的生意火爆了。店主自称出售带有公章的医院假条并称“保真”。而医院的当值医生表示,不挂号和建档无法开假条,通过纸张和公章也可看出差异。(9月5日《北京晨报》)

  请病假必须出示病假条,向单位提供有效证明,证实请假事由的真实性,既是制度所然,也是员工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病假条是一份“诚信证明”。然而,网店公开叫卖病假条,怂恿员工“装病”骗假,显然是一种出卖诚信的欺诈行为。不管这种病假条是真是假,相关的网店、购买者均应为自己的欺诈行为“埋单”;如果病假条货真价实,出具虚假证明的医生,也应承担违法责任。

  然而,无独有偶。时下,一种“硅胶肚皮”在网上热卖。一些女同胞购买“假肚皮”,并非是自娱自乐,而是为了假扮孕妇,去骗取社会特殊福利和公众的特别关照,让“假肚皮”变成了一种造假的“道具”。可见,无论是制售和使用“假肚皮”,还是网上买卖病假条,均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违法行为,不能对此一笑而过,有关部门应依法及时予以制止和查处。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与“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人的立身之本。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更是弥足珍贵。然而,如今诚信已经成为社会稀缺资源,是不争的事实。让我们产生不信任的人和事,不胜枚举。家庭生活中,夫妻间存在着感情信任危机;政治生活中,对官员产生信任危机;招聘用人时,对人才产生信任危机;看体育比赛时,对裁判产生信任危机……

  可见,网上售卖病假条,再次表明当今社会患上了“诚信缺失症”,而且病得不轻,必须对症下药进行医治。换言之,诚信需要正义力量去支撑,需要制度和机制去呵护,让守信者得到褒奖,让失信者得到一定的惩戒。特别是,网店不是无德之所,更不是法外之地,应设置专门的网上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执法人员,对网购行为实施专项管理,全程监控,发现“异常交易”情况,及时介入。比如,对于售卖病假条的网店,轻则实施经济重罚,并在网上公开曝光;重则责令其退出网购市场,永远限制进入。(汪昌莲)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假条网上热销现象背后的真问题    2015年09月06日
  • ·“世界杯”与网售“病假条”    2014年06月09日
  • ·“世界杯病假条”病得不轻    2014年06月06日
  • ·“看球病假条”是乌龙球    2014年05月30日
  • ·山寨病假条,伤害社会诚信    2013年1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