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治理中的“消费者话语权”在哪儿?

2015年09月10日 12:57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也许是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博弈,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专车治理又有新的动向传出。

  今天(9月10日)媒体消息称,互联网约租车(俗称专车)监管意见最快将于本月公布。该意见将对专车的平台公司、车辆、司机设定门槛,要求加入平台的私家车需将车辆变更为营运车辆属性。

  具体要求是,车辆和平台公司要获得道路经营许可证,车辆要获得运营证,司机要获得上岗证。此外,专车运价要高于出租车定价的50%。也即,占网约车总量九成的私家车,将来必须持三证上岗,且将私家车转为运营车性质,这等于被揪住耳朵告知——不准备带你们玩了。

  估计这个结果不会让太多人意外,即便是那些对专车改变出租车市场模式始终抱有期望的人。早在专车和出租车之争刚刚变为新闻事件之时,交通运输部就曾表态: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年初以来各地针对专车的“执法工作”,也已经贯彻了这个态度,并完成了对民意耐受性的试探。而且,只要有观察,就会发现这不过是在遵循一贯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求专车三证上岗,就如同此前央行要求网上支付单日限额五千元一样,都是以合法监管的名义,把一个能量巨大却有反骨的野猴子收到了手心的方寸之内。

  关于专车与监管的拉锯、以及专车与传统出租的摩擦,有人解读为市场自发力量对垄断和传统管制模式的挑战,有人解读为监管力量对复杂市场的规范和理顺。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做怎样的定性,都应该正视普通大众对专车的普遍同情,以及这种同情背后朴素的消费者态度。

  为什么专车会获得青睐和同情?光明网评论员并不同意一些观察者的所说的“这是支持自由市场向管制挑战”,而更倾向于认为,这不过出自最朴素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心理,不过出自差异化出行、优质服务、定制化、便捷的自然选择。专车的出现,弥补了此前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出租车缺口,且与传统出租车行业形成了真正的竞争,而一般来说,只有在供应充足、竞争充分的行业态势下,消费者才能获得充分的话语权和不断优化的消费体验。一个迈向成熟和开放的市场,就是要不断贴合“消费者话语权”的诉求。

  所以,即便专车治理最终以“滴滴”、“优步”的式微而告终,消费者选择与消费者话语权的伸张都应该是这场博弈留下的遗产,而正视、重视这个趋势,则是消费者群体在心理上为治理者划定的底线。也就是说,消费者并不天然地和专车利益捆绑在一起,也未必重视专车的象征意义,但如果不能在出租车管理上打破垄断、放开竞争、伸张消费者的话语权,那么针对专车的治理就会潜在地变成对消费者的治理。

  如果“将私家车转为运营车性质”等监管意见势不可免,那么至少,在提升出租车运载能力和用户体验上,在扩大出租车市场差异化竞争上,也要拿出等量的诚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