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争当贫困村还债呼唤精准扶贫

2015年09月10日 07:1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张松超

  作为江西省级“十二五”贫困村,吉安市遂川县朱田乡大垅村过去5年集中解决了修路、危桥改建等基建工程。不过,这些曾令村民们兴奋不已的扶贫项目,最终让大垅村背负了100余万元债务。这个“越扶越贫”的村子,唯一的出路是申请成为省级“十三五”贫困村,再靠新的扶贫项目摆脱困境。(9月9日《中国青年报》)

  扶贫项目本来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却让大垅村越来越贫,最终只能靠争抢“贫困村”的帽子来还债,这简直就是灰色幽默。如果只有个别地区如此,我们还有理由怀疑其中是否存在基层腐败等人为原因,但从报道来看,朱田乡10个行政村中,居然有8个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越扶越贫”现象的片状化分布,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当下的扶贫工作,到底是在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梳理大垅村负债的过程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专项补贴力度不够;二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让当地越扶越贫。但问题就在于,国家制定农村公路每公里10万元的补贴标准严重落后于实际状况,而地方政府囿于财政资金紧缺,拿不出对应的配套补贴资金,最终只能让当地自力更生。

  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大面积存在,实际上正反映出了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即该如何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特征,实现贫困工作由粗放向精致的转变,避免粗放式扶贫因为地方的特殊现实而效果不理想,甚至像大垅村这样出现越扶越贫。

  以大垅村为例,当地不仅是贫困村,而且还处在偏远的山区,既然如此,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显然应该与其他农村地区区别对待。也就是说,对于农村公路的补贴标准,需要根据当地的地形等环境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条件,因地制宜进行评估,而不是全国标准“大一统”,平原地区和偏远山区一样,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一样。否则,国家补贴的力度太小,必然会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而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本来就很弱,这样的扶贫最终很可能就是“越扶越贫”。

  大垅村所凸显的扶贫困境,同时也指向了特困连片地区扶贫资金的国家兜底问题,这同样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题中之义。对于那些地方经济实力较弱,财政收入匮乏的贫困地区,是否可以考虑根据具体情况,由中央或上级部门承担更多,而降低或取消地方的项目配套资金要求。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就明确规定,“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由此可见,不少贫困地区之所以越扶越贫,还在于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并非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靠争抢“贫困村”帽子来还债,说明“贫困村”这个帽子是个香饽饽,但这种反向倒逼的无奈选择,更是对粗放式扶贫工作的控诉,也是对精准扶贫的呼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扶贫开发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无疑说明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该如何落实,从而走出像大垅村这样的扶贫困境,则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和能力。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