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要有乡愁味儿

2015年09月08日 07:38   来源:燕赵晚报   盛人云

  这几年,上海郊区的农家乐遍地开花,目前年接待能力在万人以上的农业游景点已超过100家。但不少市民却感叹,与浙江、云南等乡村游发达的地区相比,沪郊农家乐景点大同小异,大多“没文化”、“没乡愁”,最多就是吃一餐农家菜。(9月7日东方网)

  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久居都市的人们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去住农家屋、品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顺应这样的需求,农家乐在全国各地城市周边遍地开花。然而农家乐在数量倍增的同时,也遭遇休闲内容单一、服务难上档次的尴尬。有的缺乏科学规划,一味扩大规模,脱离实际需要,结果一些占地数十亩、上百亩的农家乐门庭冷落,造成资源浪费。有的盲目追求时尚,盖起了小洋楼,各种配套设施向城市看齐,农家小院俨然成了城市宾馆、酒店的翻版,见不到丝毫的田园风韵。由于丢掉了“乡土味”,这些农家乐只能给游客提供“千家一面”的服务:吃饭、钓鱼、打麻将几乎成为每一家的主打项目,农村特色越来越少,乡村野趣日益淡化,没有了乡愁味儿的农家乐,游客对之兴趣日淡。

  而台湾的乡村转型与建设已走过几十年的长路,经由产(业)官(员)学(者)的田野调查和科学规划,再配合市场经营,确立了一镇一主题、一乡一特色的发展路径,培育了品牌和消费人群。比如莺歌陶瓷、三义木雕、苗栗桐花、埔里老酒,几乎每个乡村都与名产和美景叠加,而且绝不止于概念的推广,而是扎实的建设,令人不虚此行。游客在吃、游、购物之余,或学做陶器,或逛地方特色博物馆,或应季赏花,今年去了明年还会去,因为不仅舒适,而且充实,一些人就此有了新的爱好,一有时间就会跑到熟悉的农家乐住几天,像走亲戚一样,消费人群因此而成型。

  农家乐是以田园风光、农耕特色、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要素吸引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其生命力就在于独特的“乡土味”。如果丢掉了“乡土味”,舍弃了农家本色,无疑会失去“卖点”,得不偿失。因此,农家乐必须要以“农”为根,以“家”为形,以“乐”为魂,以“文”为道,文而化“农”,寓吃于文,寓玩于文,寓教于文,寓乐于文,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内涵,突出山野特色,设计游客参与性强的文化项目,这才是发展农家乐的精髓和灵魂,这样的农家乐才能多些乡愁味儿,让游客们来了还想来。

  笔者建议,各地在农家乐的开发建设中,要朝着精致化、个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展现自身农家特色,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以提高旅游品位。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乡村的独特条件,把农家乐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盘子,从建筑风格、景观设计、饮食风味等方面入手,制定农家乐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深入挖掘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完善相关服务,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农家乐经营者也要在营造和谐、优美、整洁环境的同时,从增加游客农事体验着手,比如简单的农事、农活,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久违的乡愁味儿,使农家乐能够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