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资产和利润规模快速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节奏、模式上,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新常态要求的问题。
首先,经营理念上过于追求增速和份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量已经达到GDP规模的3倍,而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普遍存在,商业银行发展与实体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竞争重点已从追求客户数量、追求市场份额转向其他更为综合的目标。我国商业银行则仍把客户数量及市场份额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热衷于依赖大客户扩规模、上层次。
其次,经营模式上过于追求利润目标。为增加收入来源,部分银行通过理财、同业等影子银行开拓收入渠道,在拓宽收入来源的同时,也延长了企业融资链条。为了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部分银行实施息转费,将收入从“左口袋”掏到“右口袋”,在优化自身收入结构的同时,却由于收费质价不符而受到社会质疑。为了提高存款增速,部分银行采取“以贷转存”“循环开票”的模式,在为自身“创造”存款的同时,却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
再次,经营节奏上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在贷款方面,受“早投放早受益”观念影响,部分银行授信集中在年初投放,造成融资期限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脱节,到期时间集中也加大了企业偿付难度。在存款方面,虽然在偏离度管控下,银行冲时点动力有所减弱,但部分银行仍然把存款“冲时点”作为负债规模扩张的突破口,在月底等关键时点上,存款仍然形成了月底涨、次月跌的“人造波浪”,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货币政策实施。
因而,商业银行要适应新要求,必须抢抓结构性机遇,才能有新的作为。
一是坚持自身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的统一。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意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导向,平衡好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要求,调整对业务发展速度的心理预期,确立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发展目标。调整经营策略、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策略,把优化业务结构、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是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摒弃过去跑马圈地、外延式扩张的传统业务老路。由讲增速、讲数量向讲转速、讲质量转变。通过改进综合定价机制、产品创新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坚定不移地走资本节约、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三是坚持普惠金融与重点战略的统一。既要围绕国家战略,支持基础设施、新型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发展,促进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进普惠金融落地。通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金融产品的标准化运作、批量化推广、专业化经营,利用规模效应降低业务成本。通过创新金融业态,传导国家政策红利,提升银行经营的活力,增强发展的后劲。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 贺 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