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炒饭”何处安身,考验城市管理智慧

2015年09月01日 11:09   来源:燕赵晚报   杨朝清

  最近,江苏南京市一家街头的炒饭摊点突然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据称,这家炒饭摊点位于夫子庙附近,从夜里12点营业到次日早晨5点,每天排长队……8月30日零点20分,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了三四百人聚集等待吃炒饭的阵势,由于引发交通拥堵,炒饭摊被巡特警劝走了。(8月31日《现代快报》)

  法国美食家萨瓦兰在《厨房里的哲学家》有句名言,“与发现一颗新星相比,发现一款新菜肴对于人类的幸福更有好处。”在消费社会,“吃货”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同群体的交流、对社会的融入。路边炒饭也好,大排档里的烧烤也罢,只要能够满足渐趋挑剔的味蕾,“吃货”从来不缺乏餐饮消费的热情。

  路边炒饭摊走红的背后,根源在于对食客需要的精准把握。大米品质好,卤汁炒饭味道香,卤菜做得好,价格也不贵,自然吸引了众多食客。在社会分层鲜明的现代社会,吃是没有门槛的爱好;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依然可以在街头巷尾发现美食。“最牛炒饭”的火爆,正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国长期是一个农业社会,老百姓不仅热爱美食,他们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往往和吃饭问题联系在一起。

  餐饮消费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最牛炒饭”在便民、利民和丰富城市夜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占道、扰民、影响城市卫生、食品安全堪忧等负面效应。

  只有得到了食客的信任和认同,路边炒饭摊才会如此火爆。如果简单、生硬地将“最牛炒饭”一禁了之,固然守卫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秩序,却也损伤了摊贩和食客的利益诉求。如何兼顾法律和民意,如何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利益协调,显然离不开社会治理观念的重塑和更新。

  对于摊贩来说,一个路边摊就是一个生存机会,甚至承载着一个家庭融入城市生活的梦想;对于食客来说,正是因为“最牛炒饭”满足了他们餐饮消费需要,才会出现数百人排队抢购炒饭的生活图景。“以堵代疏”、取消路边摊位固然容易,为摊贩保留就业创业机会、为食客保留美食,更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耐力。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只有为摊贩找到出路,才能避免“猫鼠游戏”的一再上演。既实现城市管理的公共秩序和清洁卫生,又满足商户的牟利需要和食客的餐饮消费需求,只有最大限度地寻找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实现多赢——规范夜间餐饮,为流动摊贩入室经营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对夜间餐饮引导实施集中供应,才是治本之策。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