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实,握紧督查的“杀威棒”

2015年08月28日 14:49   来源:人民日报   李浩燃

  对每一名干部而言,不干事、不作为的姿态,等待、观望的心态,不仅不足取,甚至很危险

  不贪不占,岂能不干?日前,国务院大督查第一批问题处置结果公布,辽宁等7个省份的59名干部因失职渎职被追责,引发热议。

  不执行已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关政策,变相违规收费;未按时限要求开工棚户区改造,却虚报完成任务量和整改情况;疏于把关旧楼改造工程招投标,结果发生串标……此次大督查所曝光的细节,剑指失察、失职、渎职等行为,相关责任人难逃党纪政纪处分,少数性质严重者更因涉嫌犯罪而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护短、不遮丑、抓典型,问责“手起刀落”,映照出直面问题的决心,也让更多党员干部有了“猛击一掌”的感受。

  观察现实政治生态,于贯彻执行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等不作为现象客观存在。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有的地方对明确下达的任务仍然不抓落实,该上马的项目迟迟不开工,该下拨的预算内资金迟迟不拨付,以“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为“避险准则”。有的地方在简政放权中玩花样,原本需要现场办理的手续,虽简化为网上办理,收费却从100元上浮到500元,有的审批事项由明转暗,换个“马甲”继续吃拿卡要。种种流弊和痼疾,不仅伤了群众的心,也消解了政府的公信力。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细密的规划设计、政策规定,如果欠缺执行,无异于空中楼阁。如果没有不打折扣、严丝合缝的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就可能踏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行之有效的督查与问责,必将促动各级政府部门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确保政令畅通。正因此,督查追责可说是衔接顶层设计、中层操作与基层落实全链条的“紧固件”,也堪称驱散虚浮懒散庸、直击不严不实病灶的“杀威棒”。一次督查,意味着找病因、挖病根、把脉虚症的诊疗,更悬起达摩克利斯之剑,倒逼各级职能部门干起来、实起来。

  雷厉风行的大督查,再一次传递出明确导向:既然在岗在位,就得扛起责任、尽心履职,不断增强服务的主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对每一名干部而言,不干事、不作为的姿态,等待、观望的心态,不仅不足取,甚至很危险。当“作风问题无小事”已经深入人心,还必须清醒认识到,“不作为”实质上也是一种作风问题,不容小觑。

  《宋史》曾记载一个因庸碌被时人讥为“三旨相公”的故事。宰相王圭“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今天,类似“三旨相公”而不思作为的官员需要警醒。世界上最难写的,莫过于一个“实”字。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摆正“为了谁”的心理天平、克服“虚头巴脑”的应付心态,直面真问题、啃下硬骨头、打通中梗阻,才能让落实成为托举改革的最有力臂膀。而让改革带来的具体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老百姓就会累积更充实的获得感,各项改革就能在良性循环中不断放大乘数效应。

  督查只是推动落实的手段,通过一次次强力督促,真正从内心树立起为民谋利的自觉才是最终目的。一位读者在谈“实起来难在哪”这个话题时,信中的一段话令人难忘:“干部们也不容易,能把说到的做到,不耍花腔放空炮,我们就很满意。”面对群众并不复杂的期待,有什么理由不让抓落实的步履迈得更快一些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