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格局重构能否倒逼教育观念的迭代

2015年08月19日 07:29   来源:广州日报   时言平

  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749万人的数字再创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和变幻的经济形势,为诸多行业带来变革。用人需求出现“井喷”的互联网行业,正在成为大学生的就业高地。不少大学生选择互联网企业就业的理由,是“更符合我们年轻人的个性”。(8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互联网时代衍生出来的诸多新业态,正释放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巨大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在重构着就业的格局。根据某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直接创造了约170万个就业机会,并预测2020年有望直接为约35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

  产业升级带来就业格局的转变甚至重构,年轻的业态对于大学生就业群体而言,有着更大的比较优势。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由开放的个性,与“互联网精神”不谋而合。但也必须认识到,个性契合并不代表着能力匹配,互联网时代释放出来的就业机会,依然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能力从何而来,无非是自我学习和高校培养。让人乐观的是,开放化、平台式的互联网创业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在我接触的大学生中,有些在运营自媒体,而有些则通过互联网平台创业,这些学习实践,为他们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相对于庞大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自觉主动进行能力准备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学校的培养和训练。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产业的升级,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进行更新迭代。适应传统行业就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已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比如,传统教育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未必能够匹配“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比如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新闻专业学生,很难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从业要求……原有的理念和模式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迭代,那么学生的能力势必跟不上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脚步。它不仅意味着新业态所需专业人才将存在缺口,更意味着互联网时代释放出来的就业机会很难被大学生所把握。

  而要降低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不匹配的风险,教育观念的迭代和专业技能的完善是需要重视的方向。专业如何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怎样才能匹配市场需求,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破解的命题。此前针对传统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该实现升级,主动与互联网联接起来,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为就业时进入被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的新业态做好能力准备。

  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专业内容,相对于这个快速发生变化的互联网社会和市场而言,其不足早已显露了出来。产业格局的转变引发了就业格局的转变,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进行及时的迭代。年轻的业态与年轻人在个性上是相契合的,但年轻人的能力是否与新业态是否相匹配呢?就业格局的重构,应该倒逼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迭代,培养适应和匹配新的就业格局的人才。

  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升级,对年轻人释放出了巨大的就业空间。只是,认为在个性上更适合互联网企业的大学生,是否已经在能力上做好准备了呢?是否能够把握这些机会呢?面对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不匹配的风险,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创新发展的节奏,改变人才培养结构性不合理的现状,从而实现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和对接。这既是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更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