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社会认知有缺,高分复读无过

2015年08月18日 07:18   来源:红网   高创

  10万,这是教育部统计的去年全国高考复读生减少的人数。人数虽然减少,但高分复读学生在增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贵州某复读培训机构负责招生的老师发现,7年前,当她开始接触复读班时,学生主体是分数达不到三本线的学生,二本以上分数线的学生占比不到30%。而这两年,近一半的复读生高考分数在二本线以上。“复读生不再是‘成绩差’的代名词,已经开始换代了。”这位老师说,许多高分学生因为对录取学校或是被调剂的专业不满意选择再考一年。(8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就复读这件事而言,可供辨识成功与否的标尺无非是两条刻度,一是高考分数纵向比较是否有增无减,横现来看成绩排名是否更进一步;二是理想的高校与专业是否揽入怀中。倘若二者兼具,则是最好不过的理想状态,不枉日复一日的勤勉苦读。但希望的泡沫亦有破碎的时刻,苦练一年马失前蹄,距离心仪高校更远一步也并非小概率之事。总而言之,复读是件有风险的事,抉择起来更需谨慎。

  不过,新闻透露的事实却是一表面看起来冲突的数据,一方面,经教育部统计,去年全国高考复读生减少的人数是10万,另一方面,高分复读考生却在与日俱增。两相对比下的奇特现象,用流行语来讲的话,定是藏着天大的秘密。

  平心而论,在总体基数骤减的情况下,高分复读生的数量却背道而驰,如果于此还能算作一个秘密的话,恐怕也只是“公开的秘密”罢了。一来,普通考生抑或所谓的“差生”通过复读的磨练,能够顺利走进高校的大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普通考生和高分考生相较而言,高分复读生的复读成功率显然高过前者。从复读成本与收益角度来看,也不难分析复读人数锐减而高分复读人数上升的现象。

  二来,高职类院校雨后春笋般矗立,学生择校更加多元,选择更加多样,就业途径愈加开阔广泛,复读人数相应地出现下降趋势。但对高分考生而言,囿于固有的观念局限,很少有人会选择高职类抑或与期望过远的院校“下嫁”,或为证明自我,或为考录心仪专业,或为工作积累资源筹码,倒愿意再苦一年。

  其实,从承压角度来看,高分复读是一个磨练意志、锤炼品性的过程,一方面要不容闪失,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做好有可能“失利”带来的心理压力。追求自我、苛求完善是充满正能量的自我激励,于复读而言,如果能够祛除功利,是为实现理想、成就自我而奋斗的话,复读一年何错之有?2013年的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被港大录取且获72万元全额奖学金,而攻读的西方文艺理论却与她本人热爱的古典文学方向相去甚远。于是乎,她选把复读,再次以状元身份圆了北大梦。虽说刘丁宁是个特例,但其事例至少能够说是一点,在求学逐梦的道路上,即便有所失,换来的却是难能可贵的得,这样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反思的是,那些为了“理想”、“心仪”和“热爱”的高校、专业而选择复读的高分考生,是不是又掺杂了现实的无奈和些许的功利色彩?真正以梦为马又有几许?当然,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现实难题,即在现有的教育制度、就业环境、社会认知的框架下,最可为公众接受的线路图早已绘就,高分意味着名校、名校意味着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高薪水、高薪水意味着被认可。在这样的社会潜意识助推下,考了高分未上名校,如果不复读一年,就不单单是对不起爹娘,而是对不起整个社会了吧?或许,这才是高分复读的悲哀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