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记者曾体验17款政府App,发现其中部分存在久不更新、便民信息不足等问题,时隔近五个月后,多数App信息仍然没有更新。(8月13日《新京报》)
政府App只开发,久不更新,实际上便是不运营。这是对服务公众这一宗旨的严重背离。在这个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政府App满足了信息共享的民生诉求,让老百姓动动手指头,就能了解到政策法规、政务事项、便民信息等,甚至可实现一些民生小事的办理,也可上达民意。当它只开发、不运营,无疑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服务公众从何谈起?
政府App只开发、不运营,也是对公共财政的无形消耗。开发政府App显然需要花费公共财政,有些政府App,据说一次性投入的开发经费就约有数十万元,未来每年大概还要投入数十万元经费用作更新维护,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不能打水漂。
那么,政府App为何会沦为摆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发App的初衷,不是将其真正当作行政效能的网络化延伸,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而是将其当作徒有其表的政绩应景,或当作装点城市智能化、部门现代化的技术道具,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研发上线之后,则对维护营运不管不顾,成为继“僵尸官网”后又一“僵尸政绩”。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心态。
政府部门开发App,应考虑老百姓需不需要、成本压力大不大、社会效益好不好;更应考虑能否形成持续、长效的维护更新机制,若觉得自身无法良性运营,可委托企事业单位来做,若百姓不太需要,应把公共资金投到公众受益面更大的项目。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