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清晰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各地正在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也应看到,当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一些人对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偏差甚至误区。历史告诫我们,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往往会导致目标上的偏差、行动上的偏颇。科学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走出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误区。
误区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国外的可持续发展,或者就是国外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的翻版。不可否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吸收借鉴了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可持续发展思潮。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并未止步于此。本世纪初,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的新飞跃,特别是在更加理性、均衡地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方面,大大超越了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时至今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更加强调从资源、环境、生态和空间等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外可持续发展思想相比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举措更加契合中国国情。还应认识到,绿色增长或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它们与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一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误区二:生态文明建设只是一个口号,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淡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喊喊而已的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庄严提出的政治宣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举措,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强烈呼声的有力回应。同时,它也是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不会逐渐淡化,而且会持续推进,不断取得成效,最终推动建成美丽中国。
误区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一样的国家战略。所谓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有益于增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适应、符合人类发展取向、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理念、价值、知识与经验等精神财富和发明创造的总和。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现代新型文明形态,是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认知、人类发展取向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价值、知识与经验等精神财富和发明创造的总和,其主要标志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不难看出,如果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一种战略,其实是对它的“矮化”。
误区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往往是矛盾的,建设生态文明就得限制发展甚至放弃发展。不可否认,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正是基于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效益、低品质的传统发展方式的系统反思。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高产出、高效益、高品质的发展。发展也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GDP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等都是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了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宁可不要;以人身健康为代价的发展,宁可不要;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发展,宁可不要。我们要的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要的是绿水青山、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国家安全。显然,这样的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能让人民得到实惠,更有利于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误区五:生态文明建设太“高大上”也太“虚”了,基层工作无从下手。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转变发展理念,从而有其“高大上”和“虚”的一面。但它同时也强调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强调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因而也是“小而美”和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将相关理念和顶层设计逐步“做实”的过程。而“做实”的具体要求、系统工程和渐进过程,需要落实到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组织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等行为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需要基层干部向群众阐释;生态文明建设政策,需要基层政府以具体举措贯彻落实;社会主体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行动,需要基层政府鼓励和引导。一句话,生态文明建设既“高大上”也接地气,基层工作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误区六: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提升。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广义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狭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资源节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治理与可持续改善;生态保育、修复与可持续承载;国土空间优化、治理与可持续安全。可见,环境保护仅仅是狭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说,并非否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环境形势极其严峻的当前,环境保护确实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但不能仅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提升。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脱节的情况,最终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与之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决非仅仅是环保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几乎所有政府部门都担负起相应职责的系统工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科技创新、绿色文化、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绿色财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的问题由来已久。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统一领导、统筹协调。
误区七: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超越了目前发展阶段,仅仅在发达地区才有条件推进。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受公众环境意识觉醒和经济结构变化驱动,往往会出现资源环境的拐点,即资源消耗增速下降甚至零增长、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甚至开始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超越我国发展阶段,现阶段恰恰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发达地区的事,欠发达地区往往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更应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误区八: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与单位和个人没有多大关系。各级政府确实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主体,目前尤其需要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知识和技能宣传,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的惩处。但同时,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同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必须认识到,人始终生活在环境中,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子孙后代的福祉。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全民行动。每个公民、每个机构、每个地区都应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