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把乡村少年推向了“江湖”

2015年08月11日 07: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胡印斌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后李涛通过两个半月的田野调查,披露了诸多严酷事实,微观揭秘了乡村底层孩子们所不为外人知的日常“江湖”。比如,寄宿制学校已成为诞生少年帮派的土壤;参加帮派的学生从被人欺负到欺负别人;师徒制、亲戚制、情侣制等非正式群体如春笋般不断创生。(《中国青年报》8月10日)

  这份调研报告记录的现实令人极度震惊。当公众还在为乡村留守儿童乏人照料而焦虑时,当有关部门还在为乡村寄宿制中小学模式喝彩时,有些孩子已经自己行动起来“抱团取暖”。尽管这种“帮派林立”的底层景观不乏刻意模仿色彩,可能也并非普遍现象,却依然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希望摆脱束缚、向往外部世界,并以组织的方式连结在一起,共同进退,互连互保,从而产生一些逆反的行为,这原本可以理解。事实上,很多成年人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一过程中相互结下来的友谊,也更长久。但以“兄弟帮”为代表的各类非正式群体在底层乡校中的流行,却不能简单归因于“叛逆”“友谊”,而有着更深广的社会原因。

  时下的乡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来自父母的温暖,很多甚至常年见不到父母身影,无奈只能被隔代照管。教育部7月底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为1.38亿,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已分别达2075.42万和1294.73万。考虑到统计口径的问题,这一数据实际上还是相对保守的,但即便如此,其数量仍极为庞大。

  亲情的饥渴,必然导致孩子们转而寻求来自其他途径的“温暖”。这不仅仅是一种“代偿”,更是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求。其中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吃饭、休息、玩耍、学习等,也包括心理层面的安全感,或精神层面的某种依靠。父母遥不可及,甚至模糊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而学校管理又不可能深入地、普遍地介入孩子们日常生活世界的所有角落。

  于是,相似的命运遭际,共同的心理诉求,以及外部干预、慰藉的缺失,催生了孩子们之间的“抱团取暖”,成为乡村少年“江湖”不断复制、扩散和发展的深厚土壤。也正因此,只想着以简单粗暴方式打破这种日益固化的格局,显然并不容易。只要客观的情势没有得到改变,只要孩子们的成长烦恼不能得到对症纾解,就不可能彻底清除少年“江湖”。

  当务之急是寄宿制教育必须迅速转变思路。目前,很多乡村寄宿制中小学师资严重缺乏,特别是缺生活老师,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得不到及时处理,如果学校老师能切实解决孩子们的现实问题,消除其心理饥渴,相信情况会好很多。这一现象也提醒有关管理部门,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低龄学生寄宿的得失?

  根本之计还在于尽快改变城乡分割的社会现状,让孩子们都能在父母身边成长,让家庭教育不再缺失。不管生活在何处,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要求有一个完整的家,这不仅合乎孩子们的个体利益,也符合一个国家的有序健康发展。无视这些问题,就可能把下一代推向“江湖”的怀抱,并且会在不切实际的好勇斗狠、恃强凌弱、集团作恶中越陷越深。

  “江湖”不过是生存的无奈依仗罢了,专注于研究游民社会的学者王学泰写道,江湖云云,“是险恶的游民生活空间里的一点点温煦,有些武侠小说中把它无限夸大,使得游民生活变得富于诗意,并给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是的,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听任我们的孩子仅仅是为了一点自我保护和安全感,就去结成利益的“江湖”。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