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要看到劳动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2015年08月05日 06:53   来源:红网   郑渝川

  8月3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安排劳动家庭作业,要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劳动教育总体上仍相对薄弱。(8月4日《京华时报》)

  这些年来,非但劳动教育,就连过去曾反复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都已经淡化。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劳动课程设置率低,学校和教师也不清楚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相反,将劳动作为对学生的惩罚手段,在一些以管理严格、校风严谨而著称的学校很常见。

  除了劳动课程,学生也很少获得课外的劳动机会。校园公共区域、教室、宿舍的保洁被悉数外包,组织学生打扫敬老院等慈善机构的活动也变得很少见。学业负担重,应考压力大,让而今一代主要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回到家里后,也基本不会参与家务劳动。

  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带给相当数量学生的影响首先是,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一些高年级学生还会运用课堂上或通过课外阅读了解的观点辩解称,当代社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些简单性的或技能型的体力劳动,都有专业人员去做,若是非要学生自己完成,等于减少了社会需求,将极大的影响就业。

  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美国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詹姆斯L.亚当斯曾在专著中谈到,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几代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年轻的时候整天与汽车和无线电收音机打交道,动手能力很强,能够更快的掌握工业设计、将创意转化为现实,这正是美国20世纪60至80年代不断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原因。《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人物》杂志资深撰稿人亚历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强大美国的重要力量》一书中也指出,美国人喜欢鼓捣,反复尝试,致力于另辟蹊径,频繁、零碎式改进,这种精神让美国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拥有最多的创意、创新成果。还有一本《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更加直言不讳的谈到,知识、学习与物品脱离,将使得学生注定与创新绝缘。

  劳动教育的最重要作用,是让人通过动手练习,去校验知识,去平衡思考、假想与操作实际。不经劳动教育,非但会让年轻一代好逸恶劳,更将注定眼高手低。振兴中国制造,打造制造强国,更需要用劳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劳动教育,并为此提出了劳动课程、衔接家庭环节的家务劳动作业等要求。教育部还应加强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督导、指导,进一步有效统筹中小学的课程体系,避免已显饱和的文化教育课程、足球等体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发生冲突,要有效扩大体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避免过度加重学生负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自强自立    2015年08月31日
  • ·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2015年08月21日
  • ·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    2015年08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