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政府外办副主任陈凯主动辞职,据悉将加盟民营金融机构。近半年来,包括陈凯在内,上海已至少有3名厅局级官员辞职。记者日前采访了多名从处级、科级岗位离职的上海“原官员”,这些离职公务员否认是因为反腐举措导致离职。模糊的晋升制度、评价制度,正成为公务员的一大“痛点”。(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迄今为止,公务员评价仍主要依赖于领导印象,顶多再加上本单位内的“群众测评”。工作能力、业绩及廉政等因素都只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参考,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有时会变得很重要,有时则被刻意淡化。一些决策和执行能力较差的干部,如果获得领导青睐,在考核评价时会表述为具有某方面的潜力,有意突出“德”、“廉”等其他方面。
应该说,领导印象+群众测评,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出考核对象的能力和业绩。特别在一些人数较多的单位,如果考核对象工作业绩突出却没有获得对等考核等级,在晋升中受到压制,或者,能力平庸、业绩不佳者被评优并获得晋升,都将导致领导面临单位内外的舆论争议,甚至可能影响到领导本人的考核。但这样的潜在制约力量同样很不稳定。如果一些公职机关的领导有着很深的“背景”,作风足够强势,潜在制约力量将无法对其随心所欲主导干部考核晋升、项目推进、经费管理形成约束。另一方面,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的评价,都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尤其不利于绩效突出却个性内向、不善于“邀功请赏”的公务员。
可以认为,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的评价、晋升制度,不仅阻碍了公职机关内部,德才兼备的“能人”脱颖而出,而且还会让相当数量的公务员陷入并不愉快的工作状态,长期而言,必然会增加选择放弃公职、离开机关的人数。
因为上述原因感到缺乏职业成就感、个人价值实现的兴奋感,感到缺乏尊重和重视的公务员,多数仍将难以迈出辞职的关键一步。敢于作出辞职选择的,要么是机关内部的“异类”,与机关文化、非制度规则格格不入,要么则是能力和绩效水平最高,已经获得重用,但仍难以满足个人价值目标的佼佼者。这两类对象离开机关,都有助于个人发展、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和满足,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但要看到的是,最优秀的人才离开机关,事实上也是机关乃至公共服务体系的重大损失。如果机关的晋升和评价制度始终无法做出真正意义上的重大改革,不能为最优秀的公务员、精英公务员创造发挥才干实现价值的平台,不仅将持续造成优秀人力资源的流失,而且还将延续不少机关单位较低的工作效率、较为压抑的工作氛围。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