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仇人间的关系,有不少经典句子,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等,再明白不过了: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有仇必报是再正常不过的。但近日读古书发现,历史上却有一些人对自己的仇敌非但不落井下石、生“红眼病”,反正在关键时刻还对仇人拉了一把、送了一程。
不计个人恩怨选贤任能的事例,最有名的非被孔圣人称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莫属。据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记载,春秋时期的晋平公,一日问计于祁黄羊:“南阳缺一县令,你看谁可担当呢?”祁黄羊当即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晋平公不解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解释说:“圣上问的是谁能担当南阳县令,而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任用后,朝庭上下均说此人用得对、用得好。
无独有偶,《左传》中也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想派一个得力的人去镇守西河,他征求大夫咎犯的意见。咎犯毫不犹豫地就推荐了虞子羔。晋文公颇为惊讶地说:“虞子羔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说:“您不是问我谁能够镇守西河吗?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晋文公十分感动,觉得咎犯的举动非常难得。虞子羔也感动不已,他对咎犯说:“谢谢您对我的宽容,向君王推举我!”咎犯说:“用不着谢呀!我举荐你是公义,怨恨你是私情,我总不能以私情而害公义!”
为了江山社稷,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当时晋国的有关仁人志士真不简单。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更是胸襟坦荡、气度非凡。有关史书记载了齐桓公小白即位一事。当初,管仲保举小白的哥哥公子纠为齐公,并想射死小白,但不想一箭射出只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幸免一死。要说仇,这可是生死之仇。可小白做了齐国的国君后,不计私怨,抛弃前仇,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起来。
谢玄成就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除了自己的能力外,其实还得感谢仇人的推荐。《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的郗超,本与谢玄的关系不好。北方的前秦首领苻坚正率大军南下,形势严峻,朝廷打算起用谢玄,然而官员们纷纷反对,这时郗超却力挺谢玄。他说自己曾与谢玄共事,谢玄很会用人。即使是小事,他也总是安排得人尽其才,非常妥帖。事实证明了郗超的正确。淝水之战中东晋大胜,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到这时,朝廷的官员们这才佩服郗超的预见性,尤其敬重他不因私怨而埋没贤才的品德。
唐朝应该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开明的时代,这与当时的统治者知人善任,且有一批公私分明的大臣分不开的。唐太宗论举贤有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太宗的用人之道,直接影响着后来的继任者们。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史籍记述,武则天在唐高宗一朝为皇后时,向高宗举荐了才女上官婉儿。而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仪曾联合大臣上奏高宗准备废除武后,但事泄被杀,武则天却不计前嫌,举荐他的女儿为宫中女官。另据记载,武则天当权的时候,狄仁杰与娄师德都是宰相,但两人关系并不好,狄仁杰较长时间一直排斥娄师德。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朕重用先生,先生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臣是靠文章、道德取得官位的,并非碌碌无为,因人成事之辈。”武则天沉思了一会儿说:“其实我并不了解你,你被重用,是娄师德出的力啊!”于是让人把装奏折的箧子拿来,从中取出十几份举荐的奏章交给狄仁杰,原来这些都是娄师德写的。狄仁杰看后,当即承认过错。出宫以后,狄仁杰对人说:“真没想到娄公能这么宽容我,而且他从来没有一点儿自得的神情啊!”
郭子仪是中唐的中流砥柱,他与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郭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李光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郭子仪下跪请罪:“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郭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宋朝时期,这样不计私仇、明辨是非的大臣也不少,其中范仲淹最特别。庆历元年(1041),范仲淹担任延州知州,继续抗击西夏。鉴于西夏首领元昊有悔过之意,范仲淹给元昊写了一封信,晓之以利害,不料元昊复信态度极其傲慢。范仲淹大怒,当着使者的面烧掉了来信,而暗暗录副本上报朝廷。一时间,朝中议论纷纷,许多大臣都认为范仲淹不应当与元昊私通书信,更不应该焚书灭迹。范仲淹为自己辩解不及。可范仲淹的政敌吕夷简对范仲淹的鲁莽却不以为然。在宋仁宗召集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理此事时,大臣宋庠厉声说:“范仲淹可斩!”杜祁公时为枢密副使,说:“范仲淹的本意是想要为朝廷招降元昊,怎么能过深的责备呢?”极力为之争辩。宋仁宗征询吕夷简意见,吕夷简说:“杜祁说得对,只能从轻处罚罢了。”并进一步向仁宗解释:“大将在外,有些事不能全由朝廷控制。两国交兵,使者、书信往来也是于正常的事情。不能因此加罪范仲淹。”仁宗怒气渐消,范仲淹降一级,任耀州知州。吕夷简以国事为重,不念旧恶,保护了范仲淹。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因病辞相,推荐范仲淹、韩琦、文彦博等入朝辅政,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吕夷简对政见不合的“仇人”没有打压,反而推荐重用,实是难得。其实范仲淹也像吕夷简一样对待自己的“下属”。北宋时期,山东一带多有兵变,这些人啸聚山林,聚众为匪,有些地方长官见乱匪势强,不敢镇压,以礼相送。后来朝廷派范仲淹、富弼等人严查此事。富弼是范仲淹的学生,早年得到范仲淹的大力举荐,有师生之谊。富弼对范仲淹说:“我看这些州县长官拿着朝廷俸禄,竟然姑息养奸,形同通匪,都应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没人再去剿匪了。”范仲淹则说:“你不知道啊,土匪势强,远在山林,难以围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贸然围剿,只能是劳师伤财,让老百姓白白受苦罢了。他们按兵不动,以图缓剿,这大概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啊。”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脸红脖子粗地与自己的恩师争执起来。有人劝富弼:“你也太过分了,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大恩大德了吗?”可是,富弼却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为要报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范仲淹事后说:“富弼遇事有主见,不盲从,不随便附和别人,我欣赏他,就是因为这呀。”正所谓“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坚持己见、爱憎分明。
祁黄羊们的所作所为,很值得时下借鉴。推举和自己有嫌隙或者自己的敌人,不仅是一种气量,更是一种公心,体现出胸襟开阔、心底无私。世人常说,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有,说明伯乐难找。当然伯乐也难当,要求在推举人才时坚持唯才是举,必须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能掺杂个人好恶。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单位的领导报怨单位没有人才,缺少能人。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有人才没有被挖掘,有能人没有被发现。当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恐怕就是领导干部不是出以公心,而是从个人的恩怨去识别、考察、任用干部。一个干部本来德能勤绩都不错,只是在一些领导看来不那么顺眼,或者和某个领导有过一两次口角,或曾经当众给领导难堪过……于是领导便把他看扁了,“人才”从此成了“闲才”。
人才问题关系到国家兴衰之大事。今天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人才,更需要大批祁黄羊式唯善是举的伯乐。为此,各级各部门在选拔干部时,必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急党之所急,想党之所想,为国举贤要出于公心、不计恩怨,“不论亲仇、只问贤能”。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埋没人才的事情发生,也只有这样,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干部才会得到重用、发挥才干。这才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