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果千人送别史文清真是“自发组织”

2015年07月22日 06:46   来源:红网   文依雯

  据南都记者向参与送别的人士多方求证,当天送行的群众和官员超千人,官方也做了相应的组织活动,以防场面失控,出现踩踏事故。赣州市宣传系统一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南都记者,史文清离开较突然,并未公开通知,群众是从史在赣州居住地附近的居委会得知离开时间的,最终决定组织送别。(7月21日中国广播网)

  说起千人相送离任干部,不免想起“蓝军,松原人民的好儿子”那条横幅,只不过它在时间检验下,唯有反面教材的味道在人们记忆里飘荡。今又见千人送别,质疑当然不会少:是精心策划的领导作秀?还是如同某官员所言“自发组织”?不少媒体也“善于”挖掘看点,直接将“自发组织”当作新闻标题,大有摆好擂台让正反观点交锋之势。既然谁也无法完全说服谁,笔者作番假设:千人送别就是“群众自发组织”。

  61岁的杨学生应是最能支持笔者假设观点的当事人之一。作为离任书记史某的帮扶对象,在“史书记指导建设”下,杨某入住了土坯房改造安置点铭恩新村。正如村子名称“铭恩”一样,史某要走了,杨某于是以送别的方式“铭恩”一番。

  但在笔者看来,如此“铭恩”,给人的感觉好像怪怪的。人民公仆本质就是为民谋利,建好了新家园,全都是职责所在,“指导建设”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怎能因正常履职,就被群众感恩戴德了?这和封建时代的“谢主隆恩”有何区别?干部群众之间,若总是存在这样一种“恩泽”关系,而且还被广泛赞颂,恐怕并不是更多人所愿意看到的。

  当然,如果千人送别真是“自发组织”,在千人队伍中,应还有各种各样叫好、值得送别的理由。但仍不能因此判定一名干部就是好干部。某些官员台上道貌岸然,喜欢通过“扫大街”“挤公交”塑造自己亲民形象,然而台下却于法纪不顾。比如原济南市委书记王敏,张口“廉洁”、闭口“清正”,恨不得在自己额头上刻上“清官”二字,实则早已陷入腐败泥沼。

  因此,即使是“群众自发组织”,也未必能清晰准确评价某些官员。相反,在舆论生态日益复杂之下,制度层面上对官员的监督约束还应该发挥出更突出的作用。干部的是与不是,都不要轻易用离任送行、网友叫好叫骂等等表象来作参照物,财产公示、干部离任审计等制度还大有作为空间。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