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长队、拎鸡蛋、喝米酒、相拥涕泪……日前,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火了,原因是他在赣州离任前,得到了上千人的送别。针对网友的关注,多名送别者告诉南都记者,送别是他们得知史文清离开时间后自发组织的,目的是表示感谢。(7月21日《南方都市报》)
地方民众送别离任官员,可以视为一次民意的直接表达。只要是自发行为,能够让人真实的看到官员至少在部分民众心中的地位,似也无可厚非。但这样的事一经曝光,区别于在场民众的热泪盈眶,舆论却难免流露出质疑情绪。
首先,这样的场面真是民众自发的吗?毕竟,讲排场,刻意制造一些“感人”场面,甚至有意借民意放“烟雾弹”,在讲究形式的官场并非没有先例。具体在这件事上,一个直接的可疑点是,一般民众怎会如此熟悉的掌握“一把手”离开的具体时间?有送别者回应称是从新书记那里获知,也算是一种说法。但网上流传的一则记录送别场景的《挥别赣南》H5页面,难道也是村民自发制作的吗?再说,当天送行的民众和官员超千人,官方为此做了相应的组织活动,以防场面失控,其实已经关系到组织资源的动用了,很难说只是纯粹的自发行动。
其次,离任获民众相送,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官员的真实品质,尚存疑。有例为证,去年底,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蓝军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而其当年从松原书记离任,即出现了“千人送蓝书记”的场面。送别民众甚至打出了“蓝军,松原人民的好儿子”、“蓝书记,我们不愿您走”等横幅,但依然未能“阻挡”这位官员落马的命运。
可见,对如此相送场面流露疑惑,并非只是一种“习惯性质疑”,更多其实还是从细节和经验上得出的判断。更重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官民,应该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这样的大送别场景,又是横幅,又是排长队、拎鸡蛋、喝米酒、相拥涕泪,未尝不与现代官民关系内涵存在冲突。
若说民众的集体相送,代表的是一种民意的好感。那也只能说是在特定情境中,民众对官员表现出来的肯定。在现有的官民互动体系中,大多数民众对于官员的了解仍存在着信息上的不对称。譬如送行的民众,主要是因为史文清帮助解决了住房、交通等困难。但这一“务实”之举,并不能够完全代表史文清的全部为政表现。在这个角度,舆论对此提出质疑,相对现场热烈簇拥的村民,无疑更为理性与谨慎。
说到底,在当下官员信息透明度尚待提高的背景下,任何类似“千人送别”这样的民意表达,都不宜被过于拔高。而官员本身也不应该迷恋这一“大送别”的“直接民意”形式。这既是防止官员“自满”、“自大”的必要,也是权力观现代化和民意成熟后的必然表现。
有声音说,这样的质疑或许对于一位真正的好官不够公平,也是对于自发参与送别的民众的一种“冒犯”。这样的考虑其实只是一种多虑。一来,千万别低估一个真正有着现代政治素养、经得起考验的官员对正常质疑的容忍度。二来,公众有限度的质疑与民众自发送别本不存在任何冲突,而只是一种理性的互补。退一步讲,质疑这样的送别,恐怕比一些官员落马后民众走上街头放鞭炮庆祝要好得多。(朱昌俊)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