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身上承载的现实意义

2015年07月20日 07:36   来源:广州日报   夏柏华

  既然是比赛,就会有输赢。中国队这次没夺冠,作为队伍和队员,回来后可能会有一些总结。但实际上,单纯的一次比赛偶然性很大,可能和题目难易程度有关,也可能和选手的适应能力有关。这就好比中国乒乓球队输给了美国队,或者美国男篮输给了中国队,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众所周知,奥数比赛并不完全等同于一个国家的数学运算能力。美国队这次夺冠了,并不意味着他们学生的运算能力就强于中国学生。从目力所及的媒体及网友评论来看,大家早已摆脱过去唯金牌论的桎梏,“三观”基本正确。

  奥数这个话题,想必从“60后”至“00后”都不会陌生。公众对其认知很是纠结,不少人对它深恶痛绝,教育部门也尽力采取措施,出台各种政策试图消弭奥数在升学过程中的影响,却仍然无法阻止家长和学生的狂热。哪怕学费高企,他们仍然对各类奥数培训班,以及变种的“兴趣班”、“拓展班”趋之若鹜。

  奥数本身的意义有多少?适合学习奥数并以此为生的人群有多大?事实上,公众也并非全然不知。许多知名教育学者早已发出“奥数在伤害一代孩子”、“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等痛心疾首的言论,中国奥数领队也曾公开断言“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奥数”。

  既然都知道奥数意义不大,自家孩子也不一定是“那块料”,为什么还要争先恐后、义无反顾地将孩子送去“扭曲教育”呢?许多家长的悲哀在于,明知不可为仍然为之,还不得不为之。毕竟孩子得上学、升学啊,上了差的小学就意味着以后上差的初中、高中、大学的可能性加大,所谓“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这个意思。

  再好的学校就那么几所的情况下,要想进去从而“不输在起跑线上”,那就得拼了,有钱“拼钱”有权“拼权”,没钱没权只好“拼孩子”。哪怕孩子压根不喜欢,也学不了,还得逼着学。奥数无非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下普通家长的一个希望出口,也是当前教育形势下公众“无力感”的代表。

  疯狂的奥数比拼,并不是靠教育部门的“严令”就能禁止的。如果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教育资源分配依旧不公,禁止了奥数,还会出现英语、作文、体育等等学科比拼。国家近年来致力推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算是为解决当前“僧多粥少”现实难题的一条必经之路。

  要让奥数背后的悲歌不再咏叹,教育部门还得多做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加法,在整个教育界树立启发式、发现式的思维阐发和快乐教学模式基础上,因材施教、因材选拔,让适合学奥数的孩子去学奥数,适合搞音乐的孩子去玩音乐。只有让他们学得开心、玩得痛快,还不用担心升学还得拼这个拼那个,“奥数们”背后的悲歌自然不会再响起。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