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员受贿百万不舍花钱:解剖“节俭型贪官”这只麻雀

2015年07月14日 07:43   来源:长江日报   吴龙贵

  镇江市民防局原局长朱冬生,一方面他大肆受贿,把持审批权,搞权钱交易。另一方面,他又在生活中极端节俭。为了省汽油钱,他坐公交下乡买豆腐,平时穿着也不讲究,都是掉色破损的旧衣裳。(《现代快报》7月13日)

  法院最终认定的朱冬生的受贿金额,接近200万元。朱冬生的吝啬与其贪腐形象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让朱冬生成了贪官群体中颇为另类的一个。

  近年来曝光于媒体的“节俭型贪官”并不在少数。比如“一日三餐馒头稀饭”的原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祁崇岳,比如原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的魏鹏远,人前是穿衣朴素、长年骑一辆旧自行车上班,家中却被查出上亿现金。“节俭型贪官”已然成为腐败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对于这种类型的贪官,舆论的一种普遍看法是,表面上的节俭乃至吝啬,只是为了增加贪腐的欺骗性和迷惑性,是腐败分子为了掩饰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使出的一种伎俩。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双面人”,一些官员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被发现贪腐之前,甚至可能是一个廉政典型,以至于落马,常常让当地官场一片诧异。不管是否主动为之,低调而俭朴型的贪官显然要比那些高调张扬的贪官更具隐蔽性。以朱冬生为例,其贪腐“生涯”之所以能够长达近10年之久,与其“节俭”的外在形象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言,官员腐败都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追求更好更奢侈的物质享受。换言之,他们付出极高的法律成本,总是希望将自己的贪腐行为转化为非常现实的利益。这是一种人性弱点,并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那些“节俭型贪官”,他们贪腐的动机何在?难道只是为了没事在家数钱玩?

  葛朗台式的吝啬鬼和偏执狂毕竟只是极少数,一名官员到了能贪腐的地步,也大多不缺少智商。“节俭型贪官”看似漫无目的,恰恰能说明腐败的本质。从人性的角度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手握权力,都可能有腐败的内在冲动,哪怕什么都不为,因为兑现权力的过程本身就有诱惑力。从权力的角度说,腐败与官员的人品、出身、行为习惯和爱好没有太多的关系,它只与制度有关。制度严密,腐败的风险足够高,那么再大的欲望也会收敛,反之,则再节俭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花钱的人,都会贪上一把,并且成瘾。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