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吝啬鬼的典型代表。镇江市民防局原局长朱冬生就是个“葛朗台式”的人物,他一方面大肆受贿,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中极端节俭,为了省汽油钱,他坐公交下乡买豆腐,平时穿着也不讲究,都是掉色破损的旧衣裳。近日,朱冬生因犯受贿罪被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7月13日《现代快报》)
其实,除朱东生外,“葛朗台”式的贪官在近年并不少见。从受贿90万却“一日三餐稀饭馒头”的原正厅级干部祁崇岳,到家中发现上亿元现金却“穿衣朴素骑自行车上班”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再到贪腐251万余元却“从不吃肉棉布背心穿30年”的吐鲁番世行办主任、地区水利局局长曹培武,节俭的背后,不是清廉如水的高尚情操,而是疯狂敛财的品行变质。在常人眼中,贪腐总是和奢侈享受紧密联系的,而这些贪官,贪来的钱不用,却又为何欲壑难填?
按朱东生的说法,自己是“穷怕了”。年少的艰辛生活,使他“在马路上跌个跟头都恨不得抓把泥回家”。也就是说,这些贪来的钱财能给他内心带来“安全感”,使他对未来生活心里不慌。笔者却认为,这不过是他狡辩的说辞而已。即使他年少时确曾过着窘迫的生活,为衣食而忧,但他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多年,仅官居“一把手”时间就长达15年之久,只要他秉公用权,不搞歪门邪道,退休后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是完全有保障的。因而“穷怕了”之说,看似有理,实则完全经不起推敲。
那么,这些贪官人前极度节俭、人后疯狂敛财,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两点。一为伪装。这些人深知,贪来的钱财见不得天日,特别是在中央从严治党“打虎拍蝇”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要想躲过一劫,最好财不露白,伪装成清官形象。偷来的铜锣不敢敲,就是这个道理。二为攀比。即使自己不喜吃穿享受,但因权力观畸变,看着“别人轻轻松松挣大钱”,而自己大权在握,不贪不收就心理不平衡,就像吃了大亏,于是受贿索贿也变得心安理得。
“节俭”贪官的出现,充分说明了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斗争越深入,腐败者越会花样翻新、伪装巧饰。要识破其伪装面目,打击其侥幸心理,就不能给腐败分子以任何可乘之机。
首先,要完善健全干部财产申报制度,不断加大抽查核实力度,使贪腐官员过不了“组织关”。其次,要加快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贪腐官员过不了“程序关”。第三,要广泛发动群众,构建监管的“天罗地网”,使贪腐官员过不了“群众关”。最后,要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高扬处罚的利剑,使贪腐官员过不了“法纪关”。
如此,不管贪腐官员披着多么节俭的“画皮”,说着多么动听的“廉语”,也难掩其腐败的本质,难逃其覆灭的下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