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位同行聊天,不免说到编辑这份职业最常做的事——阅读来稿。尤其是谈及读到质量较高的稿子时的那份愉悦,读到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稿子时的那份沮丧,“于我心有戚戚焉”。
不过话说回来,要求每一篇来稿质量都上乘,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件事。即使是写作保持在一定水准之上的作者,也偶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所以在这方面其实也无法太过苛求。
但有些情况却是真的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无法忍受了。有的引用古诗文和史实多处出现讹误,有的把古今一些重要人物的名字反复写错,有的直接将从网络上查到的内容成段抄录,有的前后文数次出现重复的语句……所以放下文章,第一反应便是,怎么这么不讲究?
不讲究,首先反映的是作者有没有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有没有对读者负责任的精神。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谈论起文章的“不讲究”,还包括谋篇布局的不合理、行文结构的无逻辑、语言文字的不准确等等,这类现象并不鲜见。
常以为,讲究是一种美德,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美德。品读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感受正是讲究二字。譬如中国的传统工艺。清代人张潮《虞初新志》一书里收入有《核舟记》一文,作者魏学洢就详细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明代一位叫王叔远的能工巧匠,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桃核上雕刻出了一只完整的小船。船上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有五个人,五人的姿势和神态各不相同,有的拿着手卷,有的挂着念珠,念珠甚至“可历历数也”;还有对联、题名并篆文共计三十四个字。一枚小小的桃核上,竟然刻有这么多内容,而当中的细节还都做了清晰地呈现。想来,能够创作出这么讲究的工艺品的,必定是一位对技艺极其讲究的匠人——他是那么严谨认真,那么竭尽心力,那么精雕细琢。
在某种意义上,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如同一枚桃核雕琢而成的“核舟”,给欣赏者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那些讲究谋篇布局、行文结构、语言文字以及精神高度的文章,也会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文如“核舟”当讲究。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