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16套房为何容不下老父亲(图)

2015年07月13日 07:22   来源:长沙晚报   张绪才

漫画/朱慧卿

  一个月来,陕西西安81岁的崔师傅感到极度的无助和悲凉。他膝下有4个儿子,村子几年前拆迁,四个儿子分别分到4套房子及数十万补偿款。但崔师傅的赡养问题却成了难题,让他无家可归。目前只能自己掏钱租住在城西西窑头村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简陋民房里。 (7月12日《南国都市报》)

  在一个孝道的家庭里,老人一定是能安度晚年的;在一个不孝道的家庭里,老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崔师傅膝下的4个儿子,无论是住房条件还是经济条件,可以说得上很富足了。然而,就是在这么个家庭里,四个儿子非但不好好赡养父亲,甚至连房子都不给住,让一个80多岁的老父亲不得不出外租房,暂作栖身之所,令人嘘唏。

  “16套房”为何容不下个老父亲,说来也叫“事出有因”。本来这四兄弟已经有约定:老大老四赡养其父亲,老二老三赡养母亲。只因为后来出现了一些“小插曲”,特别是因为老三入狱后,其父亲长时间照顾老三一家,将自己的积蓄和收入交由老三媳妇支配。如是便引发了老人赡养上的一系列矛盾。

  钱是一个好东西,钱也是一个坏东西。正是因为当初这位父亲对入狱的老三一家给予了特别关照,导致了目前谁也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实际上,“吃要吃有的,疼要疼无的”,特别情况下给予特别的对待,这是作为父亲对子女的人之常情,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另一面。如今却造成了“谁也不养爷”的局面,不言而喻,这不仅不符合人世间的“孝道”,也伤害了手足之情。

  曾经看过一部古装戏剧影片《墙头记》,该剧讲述的是年老的张木匠因两儿不孝、两媳不贤,遭百般虐待,甚至被推上墙头,无人过问,最后被好友王银匠救下,由此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显然这是一部弘扬德孝文化、鞭挞不孝儿女的教育片。四个儿子分别分到4套房子及数十万补偿款,却让老父亲无家可归,不得不租住于别人的房下,也好像一部新版《墙头记》,为这4个儿子的子女后辈树立了坏榜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辈子含辛茹苦把子女养育成人,当父母老了,作为子女理应反哺于老人、让老人颐养天年。子女赡养老人,不论从道德上还是从法律上都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无论如何也不能任由父亲无家可归。钱固然好,总归“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父母养育恩,兄弟手足情,却是一辈子都值得珍惜的东西,错过了后悔都来不及。孝在生前,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更别落下个“活着不孝,死了孝”的话柄让人耻笑,甚至产生让后人仿效的恶果。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