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委员会”、“××指挥部”、“××办公室”……类似这样的机构统称“议事协调机构”。可别小看这样的临时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可以说是政府中的“隐性”权力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裁撤多少领导小组,而是要搞清楚政府的权责清单,搞清楚政府管理的边界在哪。(7月8日《南方都市报》)
从举办一场盛会到启动一个重点项目,政府每有大动作,就会成立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等临时机构,这基本上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惯例。但问题是有些政府性动作不是一两天就收手的。临时机构也就顺势成了变相的常设机构,有些甚至比强力部门还强力,一跃从“龙套”变成“龙头”。这又是闹哪样?
诚然,临时机构并非一无是处,具有明确任务、分解职责、形成合力的积极作用,但也绝谈不上“包治百病”的“良药”。一方面,各种临时机构多如牛毛,不但公众对此“审美疲劳”,就连临时机构成员恐怕也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另一方面,临时机构虽然针对性强,但也不过根据各部门固有的职责加以强调,并无特殊性和建设性。比如公安机关及其干警,就算没被列入临时机构,也要不折不扣地维护社会治安。从这个角度上讲,临时机构不免有些“画蛇添足”之嫌。
俗话说:“草木有根,万事有因。”临时机构不临时,自然也有其根源。不可否认,当前某些领导干部将形式主义“道袍”舞得上下纷飞,用会议落实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方法早已是“轻车熟路”。一事当前,不弄个临时的领导小组,好像都对不起政府的这张脸。此外,某些具体政务的执行者存在一定的人治思维,把成立临时机构当成领导重视,将挂帅的主要领导当成抓落实的“尚方宝剑”。如此这般的“思想误区”便是众多临时机构生根、开花、结果的土壤和养分。
言及于此,笔者认为,若想让众多临时机构有序运行,就必须在人和制度上下足功夫。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多务实、少务虚,多干实事、少讲空话,彻底与形式主义绝缘。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用长效机制取代“应景之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临时机构的数量。唯有如此,临时机构才能规范有序,政府工作人员才能各司其责,不待扬鞭自奋蹄。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