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A股保卫战点赞

2015年07月06日 09:55   来源:东方网   徐新明

  在A股持续暴跌之下,证监会已暂停IPO发行,与此同时,券商“真金白银”色彩的救市也已正式启动。中国人民银行也将协助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支持。尤其是这次暂停IPO,将新股申购款全部退回,这是中国股市历史上的首次,表明了我党和政府救市的决心和意志。A股保卫战开始打响了。

  值得注意的是,救不救市,却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股市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有的认为,下跌趋势一旦形成,市场有其内在逻辑;还有的认为,股市在完成对风险的充分释放后,会逐步形成自身底部,自然而然会反弹。所以,可以不必救市。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在正常的调整阶段是可以的。而本轮如此的杀跌显然已超出股市正常调整的范畴。其实,救市,这并非违反市场规律,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发生股灾后都采取过救市行为。比如,1987年股灾发生时,美国也是出手相救、果断干预。

  我为A股保卫战点赞。首先,政府全面暂停IPO、资金入市等这些决定是非常及时、完全必要的。近期,资本市场连连暴跌,令人心碎。14个交易日,上证综指直跌1500多点,累计跌幅达28.6%;创业板跌幅更是近40%,A股市值蒸发超17万亿元,相当于10个希腊的GDP。如此迅速大跌,前所未有。照此下去,资本市场岌岌可危。目前,沪指已击穿3700点,而3300点附近可能会引发券商融资盘集体性崩溃,这不仅影响着许多百姓生活,进而也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位资深股民迷茫地说,每天几乎都有一千多只股票跌停,这种跌法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我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心慌过。这次,我国股灾如此严重。在这危难之际,我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救市,“为民接盘”,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诉求。

  其次,政府全面暂停IPO、资金入市等这些决定不仅十分及时,而且针对性强。前一阶段,证监会和有关部门也出台一些政策措施,效果不大。主要是,证监会等并未对症下药。这一轮牛市是“资金市”。主要问题“资金”监管不力。对2万亿融资和5000亿配资组成的杠杆,没有严密的管理;对场外违规配资,打击不力,以致杠杆资金助涨助跌,股市暴涨暴跌。如今,股市下行,出血不止。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7月2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为19836亿元,与6月中旬巅峰时的22730亿元相比,“失血”近2900亿元。为此,这次政府着力在资金上下功夫。比如,全面暂停IPO,让打新资金回流到市场上去;预防投资者抛售老股打新股,进一步加剧股市的下跌。同样,21家券商1200亿元的真金白银进入市场,央行将通过多种形式给予证金公司流动性支持,更是为股市提供了“弹药”。这对于维护好市场的稳定,不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吗?

  再次,政府全面暂停IPO、资金入市等这些决定更是振奋人心。当务之急是增强股民信心。前一阶段,证监会虽然连续推出政策利好,但是,由于针对性不强,股市始终跌跌不休。比如,6月27日,央行降准降息,然而市场并不领情,周一股市高开后即大幅下挫;上周三晚,A股交易结算收费标准等三项政策利好放出,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周四竟然创出本轮新低。一次又一次的利好措施,使得股民去买股票,结果立即被套,再听再进,越套越深,越套越牢。这样的后果,令股民如惊弓之鸟,信心几乎丧失殆尽,一有风吹草动,风声鹤唳,草草离场,认赔出局。如今,政府救市来了,我们相信,股民信心一定会提高。

  当然,各类被市场称为“救市”的政策和措施,能否进一步扩大?比如,能否建立国家级、多部委联合的危机应对和协调机制?能否制定制度,果断出手打击过度投机和恶意做空?能否用真金白银设立平准基金?当然,这一些,仅是市场处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从长远看,政府治理的主要目标是股市的弊端。

  心若在,梦就在。我们相信,A股保卫战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打响A股保卫战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校名保卫战”该护啥    2015年07月09日
  • ·A股保卫战,态度比金钱更有力量    2015年07月07日
  • ·罗援:打一场英雄形象的保卫战    2015年05月07日
  • ·事在人为,打赢“空气保卫战”    2015年03月07日
  • ·“暑假保卫战”应该“多赢”    2014年07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