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过“三道坎” 让职教真正热起来

2015年07月02日 07:36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赵晓展

  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据《工人日报》7月1日报道,6月29日提请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尽管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我国职教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职业教育仍然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电焊工每月七八千元的工资,仍然招不到人;服装制版师月收入过万元,企业也难招到合适的人……中国制造正处于从“低端制造”向“精品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要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国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愿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然而,一边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一边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看低一等”。此次全国人大执法检查中,就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当前职业教育存在唯学历倾向,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就业导向等。

  种种原因,让职业教育在现实中往往“说起来重要、选择起来次要”。正如《工人日报》报道中所说的,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多道坎,前行还需再合力”。

  第一道坎,是各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壁垒”。目前社会上在用人、用工、定级、职称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对职教毕业生的政策性歧视,如中职学校毕业生没有资格报考公务员,不能在大城市落户,技工院校毕业生学历不被社会认可,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难,且在专业选择上有严格限制等。对此,全国人大的执法检查报告中建议,尽快修改不适当的、唯学历要求的政策文件,清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建立平等就业就学、职业成长的通道。

  第二道坎,是一些职教院校偏离职业教育的职业贴近性和就业导向,培养的技能型劳动者缺乏动手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办学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事实上,一些职业院校热衷于升为本科院校,追求学校规模体量的增大,而偏离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定位。

  第三道坎,是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近年来,虽然中职、高职就业率连年跑赢本科、甚至硕士、博士毕业生,但社会上仍存在各种偏见和歧视,认为职业教育是“三流教育”,选择职业教育就“低人一等”。

  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体现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既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对此,全国人大的执法检查报告也给出了对策:破除鄙薄职业技术教育偏见,树立普教职教同等重要的观念;破除轻视职业技能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观念;破除狭隘的成才意识,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

  职业教育改革正进入深水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为职业教育发展增添更大动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