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短板不补,今日教育难兴

2015年07月01日 07:08   来源:红网   朱永杰

  有部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情况如何?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教育观念滞后,“硬件不硬”“软件过软”,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6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职业教育观念怎样滞后?主要表现为鄙薄职业技术教育偏见、轻视职业技能、狭隘的成才观念三个方面。毫无疑问,这三种观念理当破除,相应树立三种观念,一是树立普教职教同等重要的观念;二是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观念;三是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

  职教法颁布马上就20年了,职教观念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并没有根本好转。比如,近年来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体系结构不全,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研究生”等体系上的设置,“上升通道”狭窄,成为“断头路”。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也不被社会认可,含金量下降,职教缺乏吸引力。再比如,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免学费发补助,但多数职校办学经费依然捉襟见肘。每年一个职校生的实际培养成本约为1.4万元,可一些地方制定出台的高职学生生均经费只有5000元,远低于本科生1.2万元的生均标准。“硬件不硬”,“软件过软”。至于师资力量,更是薄弱。专任教师量缺不稳、结构失调、技能型人才“进口”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一些县级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有些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落后水平,缺乏专业教师,没有配套实训设备。

  相比之下,德国的分流教育亟需我们予以参考借鉴。德国的教育在初中就开始分流了,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一些学生初中毕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爱好和擅长,这些学生并不适于今后进入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提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职业学校,掌握一门职业技术,成为能工巧匠。在德国,“蓝领”和“白领”的待遇并无区别,所以“德国制造”一直领先世界。有着德国教育这面镜子,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让我们的职业教育成为能工巧匠成长的“摇篮”。

  又到“中招”“高招”升学季,多么期望,我们的职业学校能够一枝独秀,让那些考分不高的学生神清气爽地跨进职业教育大门,三五年之后,就从“徒弟”做起,慢慢成为“师傅”,成为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不难预料,如果“中国制造”追上了“德国制造”,那我们的“中国梦”就真的指日可待。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试问,这么巨大的职教体量,岂能继续让“硬件不硬”“软件过软”的短板存在?岂能继续让数以千万计的职教生低素质走出校门?岂能继续让今日教育为缺乏生机的职业教育步履维艰?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