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领导孩子不上职校?提高职教水平别奢望“拉郎配”

2013年04月16日 11:24   来源:光明网   谢伟锋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原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谈起国内职业教育现状,又情不自禁地展现了以往“纪大炮”的本色。(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纪宝成说,“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

  此话说的一针见血。早些年流传的“职教是半块砖,拿有缝往哪塞”,这笑谈放在现在,恐怕都不过时。职业教育在外国是项关乎国家直接生产力的教育模式,政府和社会都给予相当大的投入,而且学生毕业之后即刻成为香饽饽。新春期间央视播放专题节目《欧洲》,对德国的职教进行深刻剖析。很明显的对比是职教背景的蓝领工人,平均收入是白领平均收入的三倍。也只有在尊重直接劳动力的前提下,方可催生世界仰望的工业科技。

  然而这种情况在我国却恰恰相反。中专、职教等学校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不仅社会是这么认为,甚至连学校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大学扩招之后,职教面临直接性的打击,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前景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严重。这也导致了很多职教学校“破罐子破摔”,他们在教程课时、学生实习和新生招收等方面,都显得太多粗线条。在这样背景的衬托下,别说重要人员的子弟不愿意进职教,就连很多平民都不屑一顾。

  从中国经济建设背景来看,有的放矢的职业教育又是大势所趋。很多沿海城市招收模具机床操作工人,竟然连报名的人都找不到,不得已只能挑选本厂员工进行跨界“自学成才”。当下中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市场也已经用求贤若渴的焦急心态期盼人才输血,然而处于上游的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依然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

  究其原因,社会依然缺乏对于劳动的根本尊重,即便市面上流行着“泥瓦工一天200元”的传说,当那只能沦为谈资笑料,大家更愿意和资本市场和公务岗位攀攀亲,这里面的诱惑和利害关系无需笔者赘言。

  职教产业现在也处于洗牌在即的阶段,大部分职教学校指靠国家补贴得过且过,缺乏自己特色教育。对于职教的提携,除了保持理想的补贴之外,对于自身造血功能的再建也是相当急迫的。从时间来看,这还真不是三五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工程,从社会认可、福利、教材以及企业需求等各个方面,都是千头万绪。

  而纪宝成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能窥见职业技术教育的短板效应,是好事。但与其奢望于重要人物子弟的“拉郎配”,还不如背靠市场需求来的真切。(谢伟锋)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