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亚投行签约的意义比话语权更为重要

2015年07月01日 07:33   来源:羊城晚报   钱克锦

  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简称《亚投行协定》)在北京签署,亚投行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自今年3月以来,来自亚欧的几十个国家,纷纷表达了要成为中国提倡的亚投行创始国的意向,尤其是一众“美国朋友”不顾美国的意见,也加入到“亚投行”的大军,这个尚未正式运转的国际金融机构一下子成了备受关注的国际事务。这次被认为该机构“根本大法”的《亚投行协定》签署,自然引来众多分析和议论。

  因为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多集中在“亚投行前五名大股东”这个新闻点上,所以不少舆论比较关注未来亚投行的话语权——第一大股东中国有没有一票否决权等问题上。

  根据《亚投行协定》,在目前总认缴的股本中,中国认缴数量占30.34%,加上其他因素,按目前状况,中国在这个机构的投票权将占总投票权的26.06%。因为重大事项需要有75%的投票同意,所以如果中国不同意,实际上就等于有了“一票否决”的权力。

  不过正如有分析人士所说,这个所谓的“否决权”,只能说系理论上存在。因为亚投行是中国发起,目的是为了促进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这两个因素,在未来的重大决策中,几乎很难出现需要中国运用“否决权”的事件。而且,《亚投行协定》文本也称,“随着新成员不断加入,中方和其他创始成员国的股份和投票权比例将被稀释。”

  笔者认为,话语权和一票否决权等问题固然重要,但《亚投行协定》是亚投行的根本大法,涉及到该机构的组织、管理及其对国际经济秩序等问题,因此在关注话语权和“一票否决权”的同时,也要看到更为宏观的意义。

  从《亚投行协定》内容看,即将诞生的亚投行将努力做到高效、廉洁和透明,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合理化作出贡献。这也在观察亚投行未来命运、中国如何在承担大国责任时需要注意循行的。

  亚投行能否成功,事关亚洲和世界其他多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国际金融机构都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新兴国家在这方面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看,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政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腐败和不透明。因此亚投行从筹建开始,就把高效、廉洁、透明看得很重。筹委会的主要人物多次重申,对腐败“零容忍”。

  从《亚投行协定》的文本看,各创始成员国对亚投行成员资格、股本、投票权、业务运营、治理机构和决策机制等,都有比较清晰的规定,这为该组织未来的廉洁和透明打下基础。只有廉洁透明,亚投行才能立足,为国际金融新秩序做贡献。

  另外一点,中国之所以提倡亚投行,并且一呼百应,不仅得到新兴国家的大力支持,甚至连发达国家也加入,就是因为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IMF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既不能有效反映新兴国家崛起后的世界经济状况,又不愿改革。有了亚投行,那些因为现有的金融秩序过于僵化而得到不到发展的领域,可以得到融资和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亚投行作为新的金融机构,并非完全否定现有秩序,而是对国际金融秩序的某些方面进行修正。《亚投行协定》文本里关于成员和未来新成员的规定,也体现了这个机构的开放性。

  此外,在这个由中国发起、并占主导地位的新的国际机构中,不仅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有丰富国际经验的英法德澳等国,如何进行下一步发展,对中国的外交智慧、如何承担大国责任,也是一个很好的考验。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性话语权    2016年05月03日
  • ·协力提高制度性话语权    2016年02月19日
  • ·用好政协“话语权”    2015年09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