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庭寄养,事后监督同样重要

2015年06月30日 07:35   来源:西安晚报   张枫逸

  南京近日出台困境未成年人寄养家庭评估标准。与去年10月民政部出台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相比,南京虽然将主要照料人的年龄放宽到70周岁以下,但是却更强调寄养家庭、邻居关系和睦的环境,“主要照料人离异次数不应超过2次,本次婚姻应持续满2年。夫妻及家人不争吵打架”。(6月29日《现代快报》)

  根据民政部数据,全国困境儿童大概有数百万,其中以重度残疾儿童为主,也包括父母长期服刑或强制戒毒的孩子。因为长期没人管,困境儿童普遍存在着敏感偏激、孤僻冷漠、沟通障碍等问题。与被送到儿童福利院等机构相比,最好的教育矫治就是让他们回归健康的家庭,感受家的温暖。

  自去年10月民政部出台《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后,南京在江苏省内率先制定困境未成年人寄养家庭评估标准,引发社会关注。其中,“离异不能超两次”成为争议焦点。有网友质疑,没有离异的家庭就一定和睦吗?离异后重新组建的家庭就一定不利于孩子成长吗?抛开离异次数和家庭和睦之间的关系不讲,应该看到,南京设置这一门槛,初衷是对民政部《家庭寄养管理办法》中关于寄养家庭“关系和睦”的条件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纠结于寄养家庭的客观条件,却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对于困境儿童来说,一个理想的寄养家庭首先要关系和睦,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其次是要有爱心,愿意付出更多的关爱。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两个条件都是难以量化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离异次数、婚姻年限,与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并无必然联系。简单规定“离异不能超两次”,不仅有歧视之嫌,容易挫伤一些爱心家庭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保证遴选出来的家庭都是关系和睦,有爱心的。

  判断一个人好坏,听其言不如观其行。同样,判断一个寄养家庭是否称职,事后监督和事前评估同样重要。与其纠结于如何在资格条件中对寄养家庭“画像”,不如把更多精力用于跟踪回访,实地了解寄养家庭的养育情况,维护寄养儿童权益。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寄养家庭的动态管理,对于不能有效履行寄养义务的,督促其改正;歧视、虐待寄养儿童的,依法解除寄养协议,并视情追究寄养家庭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加强寄养家庭监督,应积极引入第三方。此前,在涉外收养问题上,民政部门集送养人与审核机构于一身,导致个别地方福利院与人贩勾结,收购被拐卖儿童,或是将超生儿童强行抱走,送往福利院当成弃婴送养。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家庭寄养也牵涉到利益问题,政府发放的困境儿童生活费将发给寄养家庭。为此,必须改变民政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邀请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确保对寄养家庭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加强寄养家庭监督,还应让社会参与进来。寄养家庭是否称职,对寄养儿童好不好,其左邻右舍和社区居委会最清楚不过。有关部门应畅通举报电话,发动公众参与监督,建立起全天候“防护网”,确保歧视、虐待寄养儿童的行为第一时间被叫停,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孩子权益。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家庭寄养的缘由和责任    2016年02月04日
  • ·家庭寄养,光靠资质未必靠谱    2015年06月30日
  • ·如何破解家庭寄养困局?    2014年10月24日
  • ·规范家庭寄养关键在规范管理    2014年05月09日
  • ·家庭寄养要给社会组织留足舞台    2014年05月06日
  • ·寄养新规还需吸引家庭参与    2014年10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