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情况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和监督。在经费保障方面,中央财政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渠道,重点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6月9日《中国教育报》)
《计划》一出,乡村教师们无不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茶余饭后,工作间隙,青年教师们都在议论《计划》中“力挺”乡村教师的“八大举措”,仿佛乡村教师的“春天”已经到来,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大家憧憬无限……可是,老教师却是兜头一盆冷水:“莫高兴得太早,以我们的经验,新政策要落实恐怕得等到猴年马月去了,你们就慢慢地等吧!”霎时,激动的小年轻们便如霜打的茄子——蔫啦!是啊,没落实的政策,激动个啥呢?
确实,也不怪老教师们泼冷水,他们见过太多的好政策从吹风到出台到落实的漫长过程,也经历过太多的激动期待到冷却失望到麻木不仁。大到提高工资待遇、晋职晋级、岗位异动,小到评先评优、分班分课,总有那么多的期待,那么多的称心如意,那么多的失望不满,这也造就了他们“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的淡定心态——该来的总会来,该有的总会有,无需刻意地去追求企盼。
然而,也正是大部分老师这种淡看一切的心态,放纵了许多相关部门的懒散作风,不将老师的利益放在心头,能拖则拖,能放则放,随心所欲,毫无顾忌。于是,许多中央制定的好政策我们在电视、网络、报纸新闻里早早便能看到,却总是卡在“最后一公里”,教师们迟迟享受不到。正因为如此,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对这种“中梗阻”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表示,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程序繁冗、拖沓,亟须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再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国务院在今年1月就出台了指导意见,但是下面却迟迟不见动静,直到李克强总理5月份“限定时间表”要求各地必须在6月底前落实到位,各级部门才纷纷响动起来,可是面对“6月底”的期限却谁也不敢乐观。而在日常的工作中,诸如由于教师招聘、调动,教学设备、器材、课本到位,通知发放、任务布置等不及时,造成学校、老师的工作十分被动、苦不堪言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计划》的内容无不戳中了当前乡村教育的焦点和乡村教师的痛点。如提高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倾斜、统一城乡编制标准、规范优秀教师流动、提升师德修养、能力素质、建立荣誉制度等等,都在释放着多策并举、标本兼治的政策善意,让广大的乡村教师无比期盼。
不可否认,《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确实是一项推进中国农村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式的好政策,其展现的也正是广大乡村教师的美好愿景。真心希望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践行群众路线、改变工作作风的大背景下,这次的好政策好愿景不再让广大乡村教师望眼欲穿,而是能够尽早尽快地落实到位。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