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五大举措促社会办医健康发展,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这五大举措,择其要点概而述之,即是:
一、简化医疗机构设立审批,取消床位规模、地点等限制。二、支持通过股权、项目融资等筹集社会办医资金;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入政府补助。三、探索以公建民营等方式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四、落实社会办医各项税收优惠,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职称评定等享受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五、完善监管,建立退出机制等。
早在2014年1月,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部门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通过了两个医改文件,鼓励社会办医、放宽中外合资合作条件。为何有了这么多有利条件,社会办医还是没有多大起色?
这主要因为,上述“若干意见”强调区域卫生规划和设备配置规划,其实也就将社会办医纳入了行政规划,这实际上抬高了社会办医的门槛、抑制了社会办医的活力。此外,如果鼓励社会办医只停留在规划阶段,只有原则性的支持而没有具体化的举措,也很难转化成具体的推动力。因此,这一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推出了五大举措,为社会办医进一步廓清空间。
五大举措中,取消床位规模起点要求及区域内医疗机构数量与地点限制,可以说具有釜底抽薪的意义。硬性规定办一家医院必须要有多少床位、一个区域内只能开办多少家医院,甚至连医院建在区域内的具体位置,也要由政府说了算,这无疑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和行政万能观念。本质上说,办医院跟开面馆并无多大差别,置多少床位跟摆多少张饭桌一样,都是由具体的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的。何况起步小一点,风险可控,发展空间大,又有什么不好呢?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让私立医院的医护人员也能享受到与公立医院医生护士同等的待遇。有了这两点,患者才愿意去就医,医生才愿意去行医,鼓励社会办医才能真正有看得见的效果。
总之,这一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五大举措,降低了社会办医的门槛,对于从根本上破解公立医院改革难题、公平合理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就医与健康需求,都具有重大意义,期待它在实践中能真正有执行力度。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