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是不少高校自主招生的门槛之一。但是,要跨过这道门槛,考生仅有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写得出文章,没有刊物给你发表,还是白搭。成年人为评职称而发表论文,需要向编辑部支付“版面费”,早已是公开的潜规则。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学生如果没有一点人脉关系,很怀疑有几家刊物会理睬你一个小屁孩。
当一部分学生因没有人脉关系助其发表论文而被挡在自主招生大门之外,“发表论文”就成了另一部分人的近水楼台。湖北女生张吴XX(双姓)与其母联名发表了两篇论文而通过两所高校自主招生初审,遭到人们强烈质疑,是必然的。据《新京报》报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吴宁回应说,相关论文是女儿自己写的,她参与修改,“我们是经得起检验的。”
一句“经得起检验”,并不能抹去此事中浓重的人脉关系的痕迹。母女联署的一篇论文题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属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这是该论文第二作者即考生母亲的研究方向,是教育部某基金的资助项目。中南财大相关学院官网显示,吴教授曾围绕高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还主持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如果该考生没有其母亲这层关系,仅凭一篇论文,教育部主事者会认识论文作者——一个中学生——并给予资助吗?一篇论文,母女联署,效益是多方面的:有博导母亲署名,论文的“分量”重了,发表不是问题,顺便也给其母的学术履历增添一项成绩。可谓名利双收,一鸡多吃。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否也包括这种算盘?人们质疑的另一层人脉关系的疑点是,该考生初审通过的两所高校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是其母亲任职的学校。
因此,仅有当事人自己的声明,远不能尽释公众疑虑,还需要有关学校、有关刊物,甚至教育部的有关人员来回答质疑。
据《贵阳晚报》报道,两个月前,人们就发现,发表论文的大军里,多了许多“学术新人”。原因就是许多学校把发表论文作为自主招生的一道门槛。有的学校规定,发表论文的学生,可以降分录取。报道说,其中一位家长黄先生,为了给儿子发表文章,托了不少关系,花了3千元钱,才算如愿。显然,与其他职业人群相比,“发表论文”这道门槛,让吴教授这样的人更能占得先机。
“发表论文”是拼爹、拼人脉关系的又一战场。人脉关系强大,可以少花钱或不花钱,没有人脉关系,有钱也不行。但是,能凭关系、花钱发文章的人多了,“发表论文”也会贬值的,更激烈的博弈可能在公众看不到的地方展开。输或赢,由什么决定呢?所谓人脉关系,最终都是冲着权力去的,拼人脉,权力寻租就有了新的空间,新的渠道,又将有一批人被腐蚀,我们离高考公平也更远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