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冯俏彬:财收增速下降倒逼财税改革

2015年06月10日 07: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下降到中高速,财政运行也随之进入新阶段,其中最突出和令人揪心的是财政收入增速急剧下降。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仅增长了8.6%,2015年1至2月则陡降至3.2%。3月、4月有所回升,分别为4.2%和4.7%。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时代宣布结束,正式步入“一位数”时代。

  在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没有实质性变化,预算管理没有发生革命性转折之前,财政收入急剧下降,将给财政运行和财政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理论上讲,收入下降,自然应当减少支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理财模式都是“以收定支”,各级财政工作者的惯性思维模式都是“支出刚性”而“收入柔性”。面对收入下降,下意识的反应并不是调低支出,而是首先考虑还有没有增收的余地、增收的空间。这突出表现在去年以来,面对财政收入下行的严峻情况,有的地方大大加强了税收征管的力度,合理合法是“防渗堵漏”,填补以前征收的薄弱之处与盲点。也有的地方使用的方式不那么光明正大,比如业内熟知的“空转”“过头税”“预交”等等。还有的地方通过多出售点资产(主要是土地)来换取收入。

  盘活存量资金是另一张应对收入下降的处方。媒体披露,截止到2014年末,我国各级财政因各种原因未支出的存量资金共计3万多亿元。将这笔资金盘活用好所需要做的,是对这些存量资金进行全面清理、分类,对于那些因支出进度不足而产生的存量资金,应当加快支出进度,提振社会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对于那些因政策、环境等客观因素发生改变,进而原支出已无处可支的资金,当然应当收回财政重新进行安排。即使对于结余资金,也要看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由于部门加强管理、提质增效而产生的合理结余,但不可否认还有一部分是在编制预算时就虚报、多报形成的结余,显然这部分资金也是可以收回财政重新安排的。

  每一次直抵危机的紧迫形势,总能逼出一些重大改革和一些重大观念变化。在过去十来年,财政收入形势大好,但财税改革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作为。正是因为当前财政收入急转直下,反而为重大改革营造了先声。

  当下,财政收入减收的压力贯穿从中央至地方的各级财政,这种直接的、锥心的痛楚正从另一角度为调整支出结构、引入新型财政管理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比如绩效管理,财政部门搞了很多年,但财政资金使用中的低效、无效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原因之一就在于只要程序合法,没有人真将财政资金的绩效当回事。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由于可供的蛋糕正在变小,对于绩效问题有可能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并进一步将绩效评价引导下一轮预算资金分配做实,这正是绩效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再进一步说,当前各级财政面临的问题还只是财政收入随经济形势变化而下行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可变化性。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财政收入可能会水涨船高。但是,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逐渐健全,随着税收法定原则的落实,今后财政部门永远都要在严格的收入约束下运行,永远都要对支出进行精打细算,永远都要面对基数与增长之间的矛盾,永远都要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中进行权衡……而这正是现代预算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所在。财政部门应当筹谋,提前热身,心平气和地迎接财政运行和预算管理新阶段的到来。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财税改革提速还须优化顶层设计    2016年03月08日
  • ·财税改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增收    2015年05月26日
  • ·于长革:财税改革要把握好节奏    2014年07月14日
  • ·杨伟民: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将定    2014年03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