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6月9日:纪念步鑫生 勿忘改革初心

2015年06月09日 13:00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中国改革曾经的风云人物——步鑫生,因病于6月6日19时30分在他的家乡浙江省海盐县去世,享年81岁。6月8日10时,其遗体告别仪式在海盐殡仪馆举行。

  谁是步鑫生?

  步鑫生是上世纪80年代知名度最高的企业家。因为新华社的报道和胡耀邦同志的批示,步鑫生和他的事迹走到了镁光灯之下。由中央下命令全国推广一个人,之前只有雷锋和焦裕禄。当时有统计,《人民日报》自创刊到那时,报道量第一的先进人物是雷锋,第二就是步鑫生。

  步鑫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1980年,步鑫生出任浙江省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在他的带领下,小厂打破“大锅饭”,进行全面改革。步鑫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在企业里推行了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办法:分配原则是“日算月结,实超实奖,实欠实赔,奖优罚劣”,生产方针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新,不断创新”,管理思想是“生产上要紧,管理上要严”。他们的产品畅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成为全省一流的专业衬衫厂。【详细

  为什么要纪念步鑫生?

  步鑫生的背影已经远去,但重温这个名字,仍能感受到当年热气腾腾的改革氛围。敢为人先,率先在车间实行联产计酬制;拿出魄力,根治“泡病号”现象;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创,人赶我转”的生产方针,实行“日算月结,实超实奖,实欠实赔,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步鑫生谦称自己是“铺路石”,这一自喻,也正凸显了他的独特价值。于此而言,步鑫生获誉“在计划经济铁壁上炸开缺口”,可谓名副其实。尽管历经坎坷,乃至中流折戟,他仍以“铺路石”的勇气,成就自己的不俗人生,更为后来者提供了镜鉴。

  3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生命力之旺盛,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馈赠,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如果说步鑫生、马胜利等人,塑造了那个时代高扬理想又不乏实干的改革群像,那么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改革弄潮儿,也期待更多的人握紧改革接力棒。【详细

  改革呼唤更多“铺路石”

  改革有风光,也有风险。步鑫生当年的铁腕措施,得罪了一些混日子的懒汉,有人告他“抹掉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与步鑫生所处的时代相比,今天的改革更有民意根基,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始终同频共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一次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周详的顶层设计,这让改革有了更坚实的制度安排。

  不过,当低垂的果子渐已摘完,改革面临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如果无动于衷,没有一点闯劲,就难免小富即安;如果缺少壮志,自我催眠,就容易错失改革良机;如果被动推进,裹足不前,问题就会积重难返。现实中,也有人心里打小九九。他们表面上支持改革,背地里阻挠改革;或者支持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涉及自身利益就故意回避甚至跳起来反对。这样的情况下,时代呼唤更多的步鑫生、马胜利这样有着改革精神、闯关动力以及危机意识的“铺路石”。【详细

  微言大义:

  @嘉善博士: 记住步鑫生,是因为他的人生轨迹,对于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评价、对待改革和改革者依然不乏启迪意义。

  @闲庭听海:记住步鑫生,不只是因为他是个标签式人物,具有历史性意义,“改革英雄”的背影留下不可磨灭的时代背影,而更是当下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步鑫生那样的闯路人、拓荒者。

  @一面坡主:步鑫生,改革开放初期风云人物!标兵、榜样。集争议一身。之所以从巅峰跌落,很大原因是当时政企不分。

  @徐迅雷:为了改革,作出一己之力的贡献,都是宝贵的。这,就是我们今天郑重纪念改革实验先行者步鑫生的理由。

  @文物天地:这个裁缝用一把剪刀剪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帷幕。在他的辉煌过去多年以后,仍有很多在那个时期开始创业的企业家回忆:是步鑫生的那些话,让他们接受了最初的市场化商业文化洗礼。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要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不能不谈到步鑫生,不谈到“步鑫生现象”,人们也不能不承认,小厂打破“大锅饭”,步鑫生早年的创举,尽管在如今看来并不新鲜,但他当时迈出的一小步却引来了城市企业改革的一大步,并推动了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在今天看来,当初打破“大锅饭”、“铁饭碗”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年轻人很难想象它居然也会遭遇重重阻力。我们今天环顾四周,那些改革的硬骨头,包括但不限于收入分配改革、医疗卫生改革、高校体制改革等,在几十年后,会不会也有很多年轻人不解—这样的改革也有人阻挠?

  或许有时要提醒一下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